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深化“四个有组织”】(4)白水苹果缘何产值过百亿?

近日,位于白水县仓颉路北段与五马路十字东北角、占地3.68万平方米的“瑞雪公园”正式投入使用。这是该县继“瑞雪”路后,又一个以苹果新品种“瑞雪”命名的新地标。由我校赵政阳教授团队选育的“瑞雪”苹果,已经成为白水苹果的代名词。

2024年,白水县总人口30万,其中果农 18 万人,果园面积35万亩,栽植我校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新品种 10 万亩,苹果全产业链产值110 亿元以上。白水县先后荣获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十强县、全国苹果全产业链典型示范县等多项荣誉。一连串亮眼的成绩背后凝聚着国内首家苹果专业试验站——我校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

新技术助果农登上哈佛讲台

2.jpg

“砍树?”“从没听说过啥间伐”“我就不信砍树还能多结果子?”听到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赵政阳教授介绍以“间伐改形”为主的老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后,白水县林皋镇可仙村果农们皱着眉头连连摇头,眼神里满是狐疑

可仙村地处北纬35度,是世界上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2003年,当地在苹果产业方面遭遇瓶颈——产量低、优果少,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效益差,果农们一度对苹果产业失去了信心。

此后,我校校友,时任白水县委副书记、县长的孙矿玲和正在酝酿成立校外试验站的西农联系,希望在白水建立苹果试验示范站。2004年11月,校县合作协议签订,搭建了校县有组织研发推广的“双向奔赴”平台。2005年,首批专家进驻白水建立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2006年年初,校县联合启动“白水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试验站7位专家,每人“包干”2个乡镇,覆盖当时白水县所有的乡镇,拉开了科技引领白水苹果产业发展的大幕。

哪知专家驻村不久,就遭遇了开头的一幕。

听到这些,已经和驻村入户的试验站专家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的果农曹谢虎,看到长了十多年的苹果树,产量却一直上不去,年收入不到2万元的困境,于是心一横,接受了专家间伐的建议。

同意砍树的曹谢虎提出先用一亩做试验,当年亩产值就过万元。冬季,他进行了全园间伐,6.4亩地455株大果树,硬生生只剩下220株。在专家一对一指导、手把手帮扶下,他通过实施改形、病虫防治、肥水调控等苹果栽培关键技术,没过几年,同样的6.4亩地,年收入达30万元。果农们沸腾了,争先恐后找专家指导。

2014年,苹果试验站专家提出在曹谢虎果园试种“三瑞”(瑞阳、瑞雪、瑞香红)。尝到甜头的曹谢虎,果断流转了100亩土地,全部栽上“三瑞”。如今,他不仅供养两个儿子上了大学,还盖起了300平方米的新房,在村里第一个买了小轿车。

“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曹谢虎还成立了集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白水县仙果苹果专业合作社。“社员入股,年年分红,我底气十足。”谈起这二十年来试验站带给村里的变化,曹谢虎很是感激。“目前社员520多户,示范园面积8100亩, 80%的社员亩收入超万元,并带动辐射1000余户果农。”

最让曹谢虎开心的是,2010年,他受邀参加了农业与食品国际论坛。那天,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他特地穿上唐装,对着来自不同国家的100多位与会者,作题为《科学种果改变我的生活》的专题演讲。

20年来,试验站采取“1+4+4”,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的模式,通过实施“十百千”人才培育工程,先后培养省级果树专家 10 名、县级专家98名、农民技术骨干 960 名,年均培训果农 4 万人次。

“多亏了咱西农专家的帮助,白水县涌现出一大批通过苹果产业‘致富又带富’的职业农民,使苹果产业以燎原之势在渭北旱塬遍地开花。”白水县副县长张斌言语中充满感激。

“国字号”新品种实现“论个卖”

2025-5-21_副本.png

“瑞阳瑞雪苹果‘嫽咋咧’(好得很),单个苹果最高能卖到30元,一亩地净赚7万元左右。”在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白水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话音刚落,又有老客户给她打来了订购电话。

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大国,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但90%以上为国外引进品种,我国自主培育品种占比不到10%。出生于陕西富平的赵政阳,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在这片黄土地上育出几个优质苹果新品种。”

做苹果育种的人都知道,苹果有17个染色体,两万多个基因,是高杂交性植物。苹果的每一轮选育是以年计算的,一个新品种选育成功的概率仅为万分之一,且需要20到30年,成败还是未知数。

“春天授粉,夏季管理,秋天收种,冬季沙藏。”1997年就跟着赵政阳做苹果育种的高华说:“好的苹果品种,就像‘六边形战士’:早果、丰产、抗病、好吃、好看、好管等。”

先要选择好的“母亲父亲”培育上万株杂交苗进行定植,结果之后,再从中初选上千个进行嫁接;然后千中选百、百种选十……就这样寒来暑往周而复始,辛苦又枯燥,充满艰辛。

历时20余年,经历无数次失败,赵政阳教授带领高华、王雷存、刘振中、杨亚洲、梁俊、郭云忠等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选育出10余种苹果新品种。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瑞阳”“瑞雪”“瑞香红”系列晚熟苹果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审。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认为,瑞香红在黄土高原中低海拔苹果产区及同类生态区有良好的发展潜力,2022年瑞香红苗木生产经营权更是以1100万转让费刷新了全国最高纪录。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基石。苹果期货是全球首个鲜果期货品种,2018年,全球首单苹果期货仓单在白水县盛隆果业交割仓库完成交割。

“没有好品种,再好的经营也是徒劳。‘瑞雪’苹果我们专库专放。”站在企业500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内,盛隆果业董事长候保智深有感触,“今年3月初,乡党董宇辉线上销售的‘瑞雪’苹果,就是从我们这里发货,2分钟1万单,供不应求。”

目前,盛隆果业年交割量达到2000吨,年出口苹果15万吨,连年居陕西省第一,白水苹果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

苹果种“三瑞”,效益能翻倍,已成为白水广大果农的共识。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建信表示,“三瑞”苹果新品种不仅产量产值双增收,还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个卖”的转变。果农年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 2 万元跃升至如今的 5 万元左右,提供了超 3 万个稳定工作岗位,苹果产业从业者年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超 80%,已成为果企稳健运营、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

新模式让白水苹果更红火

1.jpg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苹果园建立初期,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大多数果园还是按乔化密植模式建立,造成苹果园普遍密闭,光照不良,产量、品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阻碍中国苹果生产的关键在于落后的栽培管理技术,必须对我国苹果栽培制度进行变革。2010年,在乔化园大规模改造的基础上,赵政阳团队又为白水苹果开启了第二次革命——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秋芳见到赵政阳教授。“白水要发展20万亩矮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需要大量果苗,试验站会为你们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赵教授的话,为担心果苗销路不佳、不敢“试水”的林秋芳吃了“定心丸”,白水苹果新优砧木、新优品种大苗的繁育之路也随之开启。

2012年,在试验站帮助下,林秋芳的果苗繁育成功,当年销售收入就达170万元,同一年,林秋芳成立了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此后,她还率先在白水县建成了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示范基地,每年繁育推广新优品种达90万株,她自己也靠种苹果成了村民艳羡的“林百万”。

自此,白水苹果矮化果园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蝶变。截至2024年,白水已建成矮化集约高效栽培果园20万亩。

同时,为切断苹果树常见病毒病的危害,团队建立了苹果新品种脱毒技术体系,获得11个新品种的脱毒植株,大面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远销海内外。

9年前,焦峰回乡创业,借着当时白水县发展矮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东风,建设1150亩的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

“我们基地全部种植‘三瑞’,特别受市场欢迎,都是订单式销售,效益比老品种高出好几倍!”说起新品种新模式带来的高收益,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焦锋语气中颇有些自豪,他说,“这几年都是赵政阳教授团队在手把手指导,从苹果新品种选育到种植、从田间管理到采摘,专家‘保姆式’全程参与,‘一条龙’全面服务,有这些技术专家在,发展苹果产业心里踏实。”

目前,新农田年产值达到了180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吸引周边村民、村集体入股分红,使越来越多的果农过上了红火日子。

有组织的科研推广为白水苹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新动能。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启示我们,汇聚苹果遗传育种、栽培、植保、土肥、产业经济、果园机械、贮藏、加工等多学科力量的研究推广队伍,学校、当地政府和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深度融合,打通堵点,健全体制机制,紧密对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学校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继续优化科研推广新模式,以创新为引擎,以产业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动能,持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