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82)王鸣老师教我们学“扎根”

中国教育电视台《读懂中国》曾播出《王鸣70年甜蜜事业》,讲的是我的导师王鸣教授的事迹。看着节目里那个女孩动情的讲述,导师当年的教诲如一帧一帧画幅在脑海中浮现。

<span class=
王鸣教授在指导何晓明(左)等学生

王老师常以植物往下扎根、向上结果来比喻人的成长并教育我们。他说;“我们的根应该扎在三方面:一是民族精神,即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没有这些就如同植物不能生根一般。二是科学精神,即要爱科学,培养良好的兴趣和为之奋斗的毅力。三是人文精神,即从善如流。只有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中,才能结得丰硕成果。”

1983年,我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先后两度在王鸣老师门下攻读硕士、博士,共5年时间。师德如光,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我受益终身的财富,时刻提醒着我:唯有扎根祖国沃土,不断成长,将丰硕的成果奉献给社会,才能无愧于“西农人”的称谓。

扎科研之根  深耕园圃  良种济世

王老师1933年生于山东青岛。那时正值日寇侵华,全家辗转到山东高密、甘肃兰州。导师从他母亲那里学到的人生第一课就是“人要活得有骨气,要爱自己国家”。

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四年后又以出色的学业留校任教,成为园艺科学领域的一名辛勤“园丁”,扎根在杨凌这片沃土,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耕耘70年,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王老师正当壮年,意气风发,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学到的新技术用于育种实践,希望改变我国西瓜等作物优良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当时没有大棚温室,育苗是自己挖的“冷床”,上面盖玻璃框和草帘保温,严寒地冻的冬天,每天都要按时揭盖,这些工作都是导师带着大家一起做。

春节研究生放假回家,年近花甲的王老师骑着咯吱作响的“坐骑”,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南边蔬菜站,揭盖玻璃框和草帘,认真观察瓜苗生长情况。

经过10余年不懈的努力,王老师倾尽心血育成了西瓜新品种“西农8号”,具有丰产、优质、抗病、耐重茬、耐贮运及适应性强等特点,成功解决了多年困扰广大瓜农的“连茬碍害”难题,打破了优质西瓜种子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成为当时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中晚熟西瓜品种之一,社会经济效益逾百亿元,是我国西瓜育种史上的里程碑品种。

“西瓜一代杂种育种方法的创新及‘西农8号’新品种选育和成果转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老师也于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同时拥有这两项大奖,难能可贵。

扎育人之根  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

王老师是改革开放后率先招收蔬菜育种研究生的第一批硕士生导师和第一个招收西瓜、甜瓜遗传育种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博士生导师,累计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近50名,受过王老师点拨指导的园艺工作者更是不计其数。

王老师是一位勤奋、博学,乐于倾囊相教、身体力行的老师,他不仅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研究基础,还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吃苦耐劳,认认真真搞科研,实实在在做人。

他说:“西瓜育种要兼顾产量和质量,研究生培养也要注重品质培养,因为研究生就是学术的秧苗。”讲授蔬菜育种课程时,结合实际讲授蔬菜育种、蔬菜生产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并带领大家深入农村,了解生产需求,推广先进技术,以此激发研究生关注社会、关注农民,增强社会责任感。

导师也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素质教育,他强调,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4H”的素质,即Head(智慧的头脑)、Hand(勤劳的双手)、Health(健康的体魄)、Heart(善良的心灵)。

导师是一个严格、严谨的老师,但并不严厉。平时慈爱、幽默,节假日和我们一起去渭河滩野餐,还邀请我们到家里品尝师母胡霓云老师做的家常菜,让我们感觉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温暖。读研的日子虽然紧张,但也很快乐。

导师对研究生,甚至研究生的研究生,不仅是“扶上马送一程”,而且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这么多年,从毕业工作到成家立业、事业发展,导师从未间断过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这几年,导师上了年纪,很少出来参加会议,但他对我们的关注依旧,只要看到学生取得成绩的报道,就立即转发到微信群,介绍给大家。那年师弟选育出优质彩色大白菜,导师不仅指导他进行成果转化,还主动向同行专家和相应地区推介新品种,让大家都非常感动。在导师身上,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含义。

如今王老师桃李满天下,既有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也有优秀企业家,成为我国园艺界的骨干人才,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扎道德之根 生活简朴 捐资助学

王老师和师母都是知名教授,但他们生活十分简朴,用的是几十年的家具,老式的电视机、冰箱和老古董的桌椅。但帮助别人却毫不吝啬。1994年他们就开始扶贫助学,资助陕西丹凤及山东枣庄13名贫困学生,并在陕西省子长县捐建了希望小学。

王老师眼睛由于黄斑变性,左眼接近失明,当时国外有新方法,治疗费需要十几万,他完全可以将刚获的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万用于治疗,但他却想到的是贫困学生。他说:“人的器官凡是有用的,都是两个。我眼睛有一个好用就可以了。”于是,将2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分别在西农、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和鲁东大学设立扶贫助学金,目前已有200余名优秀大学生受到资助。2012年起,导师用退休金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无期限的扶贫奖学金,资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至今已13个年头了。他说:“施比受更有福,捐资助学,我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快乐。”他先后荣获陕西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在他执教五十周年编辑出版的《园丁足迹》一书中,吴明珠院士、方智远院士、邹学校院士等分别题词:称赞其“模范园丁桃李满天下,功勋教授成果誉神州”。原校长孙武学以《风雨人生绘宏图》为题写了序言。王老师却谦逊地说:“‘风雨人生’是写实主义,反映了我的实际经历,而‘绘宏图’却是浪漫主义,我只是绘了一个草图,宏图还要你们年轻人来绘制。”

王老师是西农精神的典型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特别是“昼夜无闲勤酿蜜,自甘辛苦为人甜”的思想境界,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作者何晓明系我校校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