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光明日报】谁说盐碱地种不出高产油菜?——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镇油菜创新团队

盐碱地,曾经是不毛之地的代称。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竟然长出了金贵的油菜,获得丰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镇带领的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团队锚定国家需求,破解盐碱地高产油菜的卡脖子问题。

5月中下旬,正是收获油菜的季节,虽然非常忙碌,但电话那头黄镇的声音却难掩欣喜。“今年情况很好,从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常家村的油菜盐碱试验基地的测试数据来看,我们团队选育的‘陕油1513’表现非常突出,在低盐浓度条件下亩产能达到250公斤以上,中高盐浓度下可以达到150公斤以上,经济收益可以达到1000元—1700元/亩。”

值得一提的是,种植油菜后,试验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上升,盐浓度明显下降,这表明油菜在改良盐碱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蒲城布置了占地20亩的油菜耐盐碱示范点,在这个示范点种植了120多个杂交组合,200多种质资源和6个品种的大面积示范。这个示范点的土壤盐成分主要是硫酸钠与氯化钠,其水溶性盐浓度高达3.5 g/kg,pH值达到7.5,是一块典型的盐碱地。“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才能真实地观察和评估出各油菜品种在盐碱地中的生长表现和适应性。”黄镇说。

除了在陕西的出色表现外,在江苏盐城耐盐碱示范点,当pH值为7.1,且土壤中以氯化钠为主的水溶性盐浓度达到5 g/kg时,“陕油1513”长势也明显优于一般品种。

“2023年冬,在新疆奇台县盐碱地示范基地,‘陕油1513’在pH值为8.4,水溶性盐浓度为20 g/kg的环境下依然表现出很强的耐盐碱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条件下,‘陕油1513’也能安全越冬,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抗寒性。”黄镇说。

2024年春,共有200余个组合,4个品种在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油菜耐盐碱示范点示范,这里水溶性盐浓度18 g/kg左右,pH值达到8.5。“截至目前,‘陕油1513’的出苗率达到80%以上,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性”。黄镇介绍。

我国作为食用油消费大国,油料作物的种植至关重要,其中广泛种植的油菜更是支柱性作物。油菜作为我国种植的第一大油料作物,所产菜籽油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近50%,在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目前我国油料供给形势严峻,70%的食用油依靠进口,因此,急需扩增油料的播种面积。

“在我国西北及沿海地区存在大量的盐碱地,合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开展油菜种植,是缓解我国食用油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黄镇介绍,我国现有可供改良利用的盐碱耕地有1亿多亩,然而,在盐碱地上种植油菜并非易事,难度非同一般,因为高盐高碱的环境对植物生长构成了巨大挑战。

黄镇团队自2009年起,就开始在我国西北等地的盐碱地上研究种植耐盐性油菜品种,以期改良盐碱地,并扩增油菜种植区域。

由于油菜耐盐碱性状属于数量性状,主效基因非常少,生产上强耐盐碱的种质量或品种极少,这使得油菜耐盐性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尽管如此,黄镇团队依然坚持下来,他与团队16名成员,围绕油菜种质创新、关键基因挖掘、优异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镇团队选育出多个耐盐碱油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我国新疆、陕西、宁夏和长江下游等地进行了试种,表现出了优异的耐盐碱、抗寒以及丰产性,为我国油料作物的增产增收和食用油供给安全的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产业需求,加强油菜耐盐碱研究,目前,该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套耐盐碱的评价体系,克隆了数个耐盐碱基因,授权了2项油菜耐盐碱基因专利,并获批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近年来,黄镇团队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共选育20多个油菜新品种。其中,强耐盐的油菜新品种有7个,如“陕油1513”“西油7号”“陕油55”“陕油100”等,这些品种在我国多个生态区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特别是在耐盐碱性与抗寒性方面表现突出。

“油菜作为多功能利用的作物,在盐碱地的改良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通过在盐碱地上种植油菜,不仅能够有效改良土壤,而且可以缓解我国食用油的短缺问题。因此,油菜在盐碱地上的推广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