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这门手艺在我家传了四代,不能断在我手里。”这是无数匠人共同的心声。但传承,远不止于“复刻”那样简单。在第32届农高会上,我们既看到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也遇见传统手艺人的执着坚守。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什么值得坚守,什么必须改变,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来自绥德的非遗传承人薛联银告诉我们,绥德的石雕技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兴盛,一代代延续至今。然而,年轻一代大多走上求学之路,不愿再从事这些又累又吵的体力活。幸运的是,如今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而薛老先生的手艺作为国家级美术大师一脉相承,属于陕西省级非遗,正得到政府的关注与保护。
薛老先生今年已经69岁,但他表示,只要政府部门组织相关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不为卖钱,只为宣传非遗,让更多人了解绥德石雕,共同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技艺。

薛联银老先生制作的绥德石雕
如果说绥德石雕诠释了老一辈的坚守,那么长安鸣犊的花馍,则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查源经理介绍,他们的花馍从最初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现已拓展至生活装饰的方方面面。花馍的图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福寿样式,还融入了可爱的动物造型等新元素。这样的创新赢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并在本届农高会上达成了多项合作。

正在和记者交流的查源经理
采访结束,回望那些作品——创新的花馍、新时代的石雕……它们仿佛在诉说:传承,不是将火炬紧握在手直至熄灭,而是用它点燃新的火种。最好的保护,也并非将传统供奉于神坛,而是让它重新回归生活的烟火之中,在每一个被需要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殷悦洋,语言文化学院2025级英语本科生
张莉妍,语言文化学院2025级英语笔译研究生
编发:初晓菡
编辑:禹泽楠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