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2003级社会学专业李强同学的学术论文《从宗教社会学角度看儒教》在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收录、并获得“挑战杯”校级一等奖和第六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后,最近又获得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作为《从宗教社会学角度看儒教》一文的指导教师,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司汉武副教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情有独钟。在教学工作中,他本着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精神,致力于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研究方向、选题和研究方法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并积极推荐其深造、就业,发表有专业水平和思想深度的学术论文。
为了深入了解人文学院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记者专门采访了司汉武老师。采访中,司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用生动的语言向记者讲述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司老师认为,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一个创新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必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社会所淘汰。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从宗教社会学角度看儒教”这一论题是李强同学在一次《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上听老师讲述,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提出的。司老师说到,李强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与创新精神的学生,他不仅具有严密的理论思维品质,而且对知识有一种执著与热爱;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
司老师谈到,大学生本来就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但大学生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却被中国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过早地扼杀了。这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中便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小学生是抢着发言,中学生是老师叫着发言,大学生则是老师叫起来也不发言。究其原因,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起到了抑制作用,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一直把培养科技创新性人才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来抓,不仅从精神上给予有此意向和专业基础的学生很大的支持,更是着手从物质上切实解决以前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时面临的经费问题,而且也鼓励和提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去,结合给学生做专业指导,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不仅如此,人文学院还注重从重点和整体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院在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整体创新意识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个别专业课成绩优异、思维活跃的学生重点培养,委托专业课教师经常指导,解决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李强同学就是这样的典范。
“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并成功的。”在谈到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所走过的弯路时,司老师这样回答记者:“我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永不犯错,但重要的是你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到了什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中也一样,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是很常见的;但如果你从走过的弯路、错路中学到了、找到了你需要的东西,这项活动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后,司老师又从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两方面向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他希望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资源,包括图书资源、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等,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努力。(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