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摸清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和跟进措施,推进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共商学校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和任务前移后的机制建立和责权利统一问题,探索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长效机制,在学校开展困难毕业生摸排工作的基础上,4月26日-5月6日,就业指导中心深入院系进行为期8天的就业工作调研活动,学院(系、部)院长(主任)、书记、副书记、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有关工作人员参与本次调研。
调研中发现,学院(系、部)充分认识到工作重心下移和任务前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尤其部分学院党政负责人投入精力,结合就业工作认真思考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办法;部分学院能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管理现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就业工作。
信息学院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理学院探索嵌入式教学方式,葡酒学院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课程体系,食品学院发挥产学研合作单位作用,动科学院从师资队伍建设着手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加强教育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动医学院深入调研学生就业意向,结合学生需求调整市场开拓思路,严把进校单位质量关,逐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农学、园艺、植保学院探索市场开拓学院联动机制,探索以学院主体的就业市场开拓新思路。资环学院建立“毕业生党员综合评价”制度、水建学院建立“党支部书记担任班级就业联络员”,把党员教育管理和学生就业紧密结合促就业。人文、机电、外语建立“一对一”帮扶,解决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经管学院和理学院对经济困难毕业生适时发放求职补助,解决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问题。生命学院结合学科特点,狠抓本科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升学深造,提高学生考研质量。
调研中还发现: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机制不畅,就业指导欠缺;就业工作人员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影响就业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以教育教学促就业的体系有待建立;学生过渡选择现象比较严重。
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胥耀平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稳定、家庭幸福和学生发展,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要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和考核工作。各学院(系、部)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专题研究建立适合本院实际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要确保学校核拨就业经费的专款专用,在合理使用就业经费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效结合,扎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结合学生意向,加强院系合作,构建院系联动机制,邀请高质量、高层次就业单位来校招聘;要高度关注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尽量做好逐一排查、逐一指导和逐一落实,确保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