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2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学院系统构建了“前置引导-精准帮扶-平台拓展-能力筑基-机制保障”五维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就业指导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就业岗位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开源”的深刻转变,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口前移,生涯教育“不断线”
学院坚持做好前瞻性规划,将就业工作重心前置,实现全过程在校职业规划教育。面向低年级学生实施“启航计划”低年级唤醒计划,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举办“行业认知周”、“职业探索工作坊”等生涯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目标,明确努力方向。针对大三学生开展“导航计划”中年级赋能计划,重点开展实习双选会、名企参访、职业规划大赛等,推动“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就业竞争力。聚焦毕业班学生重点开展“领航计划”高年级冲刺计划,提供从简历问诊、模拟面试到签约决策的全流程、一对一辅导,确保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求职市场。
精准施策,分类帮扶“零距离”
面对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学院实施“一人一策”的精细化就业指导,关怀“一个不少”。辅导员针对意向考研、考公、出国组建专项社群,通过分享备考经验、提供政策解读、举办经验分享会达到精准赋能,形成互助共进的优良学风;对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重点关怀,建立动态台账,实施“就业导师结对帮扶”制度,优先推荐岗位,发放求职补贴,兜底就业底线;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基层项目、新兴行业和自主创业,开设“创业先锋班”,对接创业资源,讲好基层就业的青春故事。
开源拓岗,就业渠道“广开源”
学院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汇聚多方优质就业资源,不断为毕业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由院领导牵头,各学科负责人、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深入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等重点地区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拓高质量就业实习基地;聘请杰出校友和行业经营担任“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通过“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校友讲堂”“一对一师徒制”等形式,为学弟学妹提供宝贵的行业洞见、实习机会和直接的内推渠道,将校友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就业动能;同时优化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经管英才”名企专场招聘会、小精专优招聘会等,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人岗智能匹配”,提升求职效率与成功率。
固本强基,内生动力“强赋能”
学院坚持“三确保”致力于从根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是确保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化:将沟通表达、团队协作、批判思维等软技能培训融入第一课堂,并与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案例竞赛等相结合,构建“硬知识+软实力”的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二是确保“职前训练营”实战化:在求职季前,开设覆盖行业研究、商务文书、演讲表达、职场礼仪等内容的密集型训练营,邀请企业HR和高管担任讲师,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职场实际。三是确保就业心理辅导常态化:设立“求职减压工作坊”和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缓解焦虑、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面对求职挑战。
协同联动,保障机制“全覆盖”
学院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力保障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实施“一把手”工作责任制,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院长任双组长,定期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实施全员参与协调联动,发动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全员力量,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实施就业数据监测反馈,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数据库,每周更新、每月分析,及时掌握每位毕业生的就业进展,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工作策略,实现就业工作的闭环管理与持续改进。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耕就业工作“责任田”,织密就业服务“保障网”,为每一位经管学子实现满意就业保驾护航,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栋梁之才。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