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来临之际,动物医学院持续深化“机制—宣传—干预—协同”四轮驱动的心理育人体系,围绕“营造积极环境,共促心理健康”主题,系统推进心理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全面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机制先行,夯实心理健康工作基础。学院将制度建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系统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每学期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心理专题培训。每月举办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工作分享会,系统学习心理危机识别、评估与干预流程,结合实际案例复盘反思,持续提升学工队伍的专业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同步落实机制,依托“心领育”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立《心理重点学生台账》,严格落实辅导员“周必谈”、院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季必谈”制度,推动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协同化解,实现心理关怀常态化、清单化。
宣传引导,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学院以宣传教育为抓手,拓展心理育人覆盖面与影响力。实施分阶段分类教育,围绕“入学—成长—毕业”等关键节点,开展适应性辅导、学业疏导、就业指导等主题内容,实现心理教育全程贯通。每年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新生逐班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增强归属感。持续开展“心理配音大赛”“情绪树洞”等品牌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5·25心理嘉年华”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调适与心理赋能能力。强化 “医+”工作室与“五心空间”建设,加强心理委员与宿舍长队伍建设,实施“心理委员能力提升营”“宿舍长心理助人培训”等项目,累计培训学生骨干近百人,筑牢基层心理防护网。
干预为基,筑牢心理安全防线。学院将危机干预作为心理育人工作的底线任务,坚决守护学生生命安全。开展精准排查与干预,每学年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测评,全面识别学业、就业、人际等方面的心理困扰,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组建由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构成的帮扶小组,提供每周一次的心理支持与动态跟踪。建立危机信息月报与快速响应机制,构建“早预防、早发现、早识别、早警示、早干预”五级预警体系,完善“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管理网络,宿舍长与心理委员定期填报《班级心理动态月报表》,对重点关注学生实行“一星期一研判”,由学院心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个案研讨,持续优化“一人一策”帮扶机制,切实防范心理危机事件。
协同聚力,构建心理育人共同体。学院积极整合家校社医多方资源,凝聚育人合力。每学期设立2次“家长开放日”,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辅导员每月通过“家校联系卡”反馈学生心理与行为表现,寒暑假开展“云家访”,实现对重点关注学生家庭的全覆盖,共同制定关爱方案。编印发放《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手册》,帮助家长识别心理问题信号,提升家庭支持能力。深化校社医协作,针对已确诊心理疾病学生,建立“学校—家庭—医院”三方联动档案,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联合研判,协同制定干预策略,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家长参与、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编辑:付文婷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