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人文学院】冒雨研学探新径 知行合一助振兴

为深化2025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认知,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10月11日,人文学院组织公共管理与农村发展专业师生冒雨开展实地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调研袁家村、红旗铁路公园及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师生们在实践课堂中探寻治理密码与农业现代化路径。

在袁家村党员活动中心,张红教授以"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为切入点,系统解析了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民"集体经济模式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师生们实地走访村史馆、民俗文化街区及特色产业园区,与商户、村民面对面交流,深入观察股份制改革、产业融合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雨幕中的"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治理图景,为MPA学员提供了鲜活的基层治理研究样本。

在红旗铁路公园,师生们调研了城市空间治理的"蝶变"实践。园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系统治理破解铁路沿线违建、污染、交通混乱等"城市病",将工业遗址转化为生态绿廊。张红教授引导学生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启发学员以创新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image.png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郭占锋教授带领学生走进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解析"南鱼北养"循环水养殖技术如何重构区域农业布局。通过"一颗番茄的数据流"等生动案例,师生们探讨智慧农业对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农业创新园,立体种植、植物工厂等技术场景直观呈现"藏粮于技"战略内涵,学员们围绕技术适配性、推广模式展开深度研讨,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image.png

本次研学活动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教学+案例研讨"三维联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与实践能力。MPA学生在基层治理调研中提升了问题洞察与解决能力,农发专业学生则在科技应用场景中拓宽了乡村振兴路径认知。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教学改革,通过拓展研学场景、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入智慧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