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搭建前沿学术与思政育人的沟通桥梁, 11月13日,资环学院石美副教授以“表观基因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为题,开展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育人温度的课程思政公开课。资环学院副院长焦硕教授主持,相关老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此次学习交流。

公开课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的前沿研究切入——“PM2.5暴露跨代影响雄性后代生育力,却不改变基因序列”,引发了在场师生对“环境伤害如何跨代传递”的深度思考,自然导入表观基因组学的核心议题。课堂上,石美副教授以“生命的导演”为喻,生动阐释了表观基因组学的核心定义:聚焦基因组水平上不改变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可遗传性基因表达变化,其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及非编码RNA调控四大核心机制,如同基因表达的“开关组合”与“表面修饰”,既受环境、饮食、药品等因素影响,又能通过细胞分裂实现代际传递。
结合毒理学应用场景,石美副教授通过具体案例拆解前沿科技的实践价值:PM2.5通过诱导雄性激素合成基因高甲基化损害生殖健康,印证了毒物作用的“分子记忆”;肺癌患者痰液中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可作为早期预警信号,展现了表观遗传标志物的临床潜力。同时,课程串联起大象低患癌率、神经管畸形与环境污染物的关联等鲜活案例,将抽象的分子机制与癌症、过敏等实际健康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专业知识在守护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政育人环节,课程紧扣“敬畏自然与责任担当”核心,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伦理边界——围绕“表观遗传健康风险报告的知情权与所有权”展开讨论,强化“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结合“健康中国”生态理念,强调环境防护对表观遗传健康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课后,焦硕对此次公开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程既传递了前沿学术知识,又将思政教育无缝融入专业教学。严小良老师表示,课程中“理论+案例”的模式,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学生们纷纷反馈,通过课堂不仅掌握了表观基因组学的核心知识,更深刻认识到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联,增强了专业责任感与生态保护意识。
此次公开课以前沿学术为载体,以思政育人为内核,既让学生领略了表观基因组学的科技魅力,又引导其树立了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与生态观,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了鲜活动力。未来,资环学院将持续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兼具学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