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推免工作中,全校共有7名优秀本科生获得学术特长生推免资格。机电学院4名优秀学子经过努力,用学术特长成就了他们的科技梦想。
孔维邈:不忘记,不放弃
孔维邈,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2级3班学生,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拟推免至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大一时,孔维邈在国旗班锻炼了一年,体会了别人无法体会的付出,懂得了做一件事情坚持的可贵。退役后,除了学习,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就要风雨兼程。读书是大学最基本的积累,但我不想成为书呆子,我要成为别人眼中的‘技术宅’”。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从最基本的科研训练做起,日积月累,逐步申请了一项国家级科创项目、一项专利,并参加了第六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了赶时间,他提前结束了寒假,在没有暖气的宿舍,晚上加班到凌晨,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有一次,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11点,一刻没停地修改图纸,然后去打印材料和图纸,回到宿舍已是凌晨2点,但辛苦的付出最终收获了国家二等奖。
回想起那段时间的点点滴滴,孔维邈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大学生活各有不同,没有对与错,要选择自己想要的,不忘记,不放弃。不满足现状,更不能得意于现状,要以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光奋勇前行。
范叶满:生活需要耐得住寂寞
范叶满,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2级1班学生,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陕西赛区一等奖,拟推免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大学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并走向成熟的过程,每个人的路都在脚下,都需要坚持,只有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换取最后的成功。”这是范叶满对大学生活的感悟。
在他看来,“耐得住寂寞”是通往学术道路的大门。每年暑假他都留校在寂静中成熟积淀了很多。作为一个转专业的学生,他一直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知道努力追求梦想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他选择厚积薄发,努力坚持下去。“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的那一刻开始,积一时之跬步,定能臻千里之遥程”。
大学三年来,他始终坚持着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科技创新的经历也让他在提高能力的同时锻炼了持之以恒的品质,收获了知识与毅力。他用“耐得住寂寞”的经历告诉我们,追求成功的道路纵然坎坷,但积跬步,至千里,只要我们以对待学术的细心与耐心始终善于发现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持之以恒的精神定会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张倩:善于发现 持之以恒
张倩,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2级4班学生,获第4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S”型项目比赛荣获特等奖,拟推免至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张倩是名典型的工科女,热爱机械。在兴趣的引导下,课余生活热衷于科技创新。她表示, 作为学生,本职就是学习。在学习生活中,要认真刻苦,善于发现并持之以恒。
“课堂的听讲、课后的巩固,都是我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作为一名热爱机械的工科女,她在大二期间,便参加了我校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并荣获一等奖;参加第4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S”型项目比赛荣获特等奖。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她还先后申请了一项国家级科创项目和一项校级科研项目。大三期间,她又以第二申请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第二申请人投出实用新型专利,并以第一申请人投出实用新型专利。
“科创的经历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使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与掌握。”张倩表示,在创新的道路上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
王海隆:轻松之日 唯有昨日
王海隆,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2级3班学生,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省级特等奖,拟推免至重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王海隆,当过护旗手、上过校庆舞台,是个学习生活的多面手。但在他看来,最精彩的还是与其他高校同台竞技、与不同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我的大学充实而难忘。”
大一成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每天高强度的训练锻炼了他坚持不懈的意志。大一下学期,出于对机械的热爱,他从原来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补课生活虽然幸苦,但却非常充实。“慢慢地,我的课程赶上了班级同学,对专业课程方面也渐渐有所了解。于是怀着进一步探索机械的热情,我跟随学院的一些老师和同学参加了一些科创活动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在这期间我慢慢了解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协作的必要性。”
有创新热情,更有创新毅力。在科创的锻炼中,王海隆逐渐成为了学生眼中的“科创达人”。他自己组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代表学校拿到了陕西省特等奖的好成绩。他用坚持不懈的品质向我们诠释了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精神。天道酬勤,梦想的种子终将结出硕果。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