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教育报:“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西红柿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在盐碱地里种出好蔬菜,整版报道了园艺学院李建明教授团队的博士研究生许良鹤和李浩杰在鄂尔多斯种番茄的故事。11月12日,故事中的主人公许良鹤在学院举办的基层引领讲坛,以“知农爱农,深耕践行:科研人知行合一的兴农之路”为题面向全体园艺学子进行了分享和揭秘。
盐碱地的红“柿”业
鄂尔多斯地区农业灌溉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严重、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农户种植模式参差不齐……当地园艺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许良鹤和李浩杰激励最大的是李建明老师的三连问:“你是研究温室结构的,你能设计好一套图纸,改好一个温室吗?”“温室改好了,你能把番茄种好吗?只能种好番茄吗?”“你说你是设施(蔬菜)专业的,就能不懂果树基本的栽培管理吗?” 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们在实验中、实践中、实战中不断找寻答案。
他们在鄂尔多斯坚守一年,爬上大棚清扫积雪、在夜间观测番茄潜夜蛾的活动习性、主动解决农户的疑难杂症,精心选育番茄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和模式,并对日光温室升级改造……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构建并优化了西北高寒风沙区日光温室综合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广袤的大地上,智慧大棚鳞次栉比。一株株小小苗茁壮成长为枝干粗壮、叶面肥厚的好苗子,结出了色泽均一、口感爆棚的好果子!
盐碱地上的大课堂
气候的不适应,语言上的障碍,艰苦条件的考验,大棚园艺的生产,农民对学生娃的质疑……在这样“寸步难行”的情况下,热血的园艺学子却没有知难而退,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方法总比困难多——先干再说!
他们亲身经历了蔬菜产业各个环节,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他们在农业、农村、农民的大学堂中,对“三农”的理解更深了,也更懂得了脚踏实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沿河生态公司合作成立鄂尔多斯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许良鹤说:“我们有一个群叫‘沿河湾设施园艺产业联盟’,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理事。我在鄂尔多斯驻站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拍一张照片发到群里,‘理事’们纷纷上线‘会诊’。”
“在这里,我真正践行了一个农学学子学农理、晓农事、悉农技、明农情的要求,学到了课堂和实验室以外的真知识。”这是许良鹤的感悟。
盐碱地上的接力棒
今年又有两名驻站同学前往了鄂尔多斯试验站,他们接过了“田野间耕耘希望”的接力棒,将在建起的大棚中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
园艺学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改革,将产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盐碱地里开出的致富花,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柿”业。这里不仅有科技与狠活,还有理想与情怀。一群只为同一个目标的有志青年聚在一起,接力奋斗在生产一线。
封安宇说道:“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贫瘠的土壤架起现代农业的温室大棚,让智慧农业开出致富果,在乡村振兴的在舞台上展现西农人的风采与力量!”
“西红柿只是我们的牛刀小试,今后还有更多的经济作物将搬进温室大棚,扶持我国设施农业板块中的一个又一个助农产业的振兴发展。”许良鹤坚定地说道。
现场听报告2024级果树二班的苗冰洁同学说:“许良鹤师兄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基层需要有理想有信念的当代青年去建设,我们应当胸怀远大的志向与崇高的梦想,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脚下的行动,融合个人的专长与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要脚踏实地,心系田野,用实际行动诠释新农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