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彰显农林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及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校本化建设,率先启动建成“大国三农”系列精品通识课程,5月16日上午,人文学院举办“人文通识课”和“大国三农”通识课建设专题研讨会。
会议首先明确了“人文通识课”和“大国三农”通识课建设是农林高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础,是落实我校通专结合本科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与会教师共同探讨了“人文通识课”和“大国三农”通识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修订、教学方法、MOOC在线通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共享等问题,初步确定了学院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建设小组。
教务处副处长李论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课程结构、修订重点和工作要求,对人文通识课课程建设、大国三农通识课程开发以及MOOC在线课程建设等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院长朱宏斌教授指出,此次培养方案调整,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上有一些新的理念和设想。前期学院已经配合做了一些课程设计工作,依托学院的课程较多,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要把之前开设公选课的资源落实到方案中去,防止出现有课无人开的情况。其次学院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农业发展与政策法规两个模块仍然有发展空间,这两个模块学院涉及课程最多,需要各系仔细思考,在适应我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展现学科的特色和魅力。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明确了人文通识课程设置目标和任务,深入了解了“人文通识课”和“大国三农”通识课建设目的,为今后的建设指明了道路。为推进落实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