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水保学院】为新生量身打造“科研育人”系列主题活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强引擎”,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2025级新生量身打造“科研育人”系列主题活动。学院紧扣“科学家精神铸魂、师生结对引路、科研平台赋能”三大核心维度,构建贯通本研、衔接课内外的科研育人体系,引导新生在专业认知起点上,种下科学理想种子,点燃创新探索热情。

科学家精神铸魂  沙漠故事里读懂科研初心

“1987年第一次踏进沙坡头实验站,风沙打在脸上生疼,听到当地老人说环境几十年没变样时,我就知道‘治沙’这事儿,我得干一辈子。”在2025级新生教育专场分享会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新荣研究员以“老学长”的身份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1.jpg

三十八年扎根西部,他的科研轨迹与国家荒漠化防治事业紧密相连:从背着仪器在沙漠里找“固沙密码”,到带领团队攻克干旱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难题;从最初手动搭建观测站,到如今建成监测和试验一体的大型综合研究平台。李新荣研究员用一个个带着“沙粒温度”的故事,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行动。“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唯有坚守,方能读懂自然规律。这份守护绿水青山的事业,迫切需要年轻一代接续奋斗.”他的话让新生频频点头,不少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原来水土保持,是需要坚守一生的硬核事业。”

师生结对引路  双向互动中开启科研启蒙

为帮新生迈过专业认知“第一道坎”,学院深入推进“学业导师—新生结对子”计划,动员40余名一线科研导师与新生结对,覆盖率达97%。在结对现场,导师们带着自己的科研案例走近新生:有的展示在黄土高原做水土流失监测实地照片,有的用动画展示生物结皮人工培育原理,还有的现场邀请新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哪怕是帮着整理数据、观察幼苗生长,也是科研的第一步。”

不同于传统单向讲解,师生双向选择也让新生找到“心动导师”。有的新生正在学习无人机航拍操作,和需要低空数据采集的科研导师一拍即合,现场结对成功。这种“早结对、早引路、早动手”的模式,打破“大一离科研很远”的误区。生态2501班刘烁说道:“原本以为专业课只是背书,现在能进课题组锻炼,突然觉得专业知识离自己很近,也想试着做点有意思的研究。”

科研平台赋能  实践体验里激活课本知识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里,2025级新生们目光紧紧锁定在观测区,纷纷用手机记录这一幕:细密的“雨滴”从高空落下,植被覆盖区更多渗入土壤,流出的水较为清澈;裸露区瞬间汇成浊流,土面上被冲出一道道“细沟”,仅仅几分钟收集桶里便积满了泥沙。有同学感叹:“原来‘土壤侵蚀’不是课本上的四个字,而是能亲眼看到的‘水土流失’!”

从课堂听讲到现场见证,“所见即所学”让抽象专业知识有了具象载体。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外,新生还走进人工模拟径流大厅、人工干旱环境气候室及风洞实验室。在各实验平台,他们时而触摸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感受土质差异,时而观察植物并询问培养参数,不少新生当场表示“在实验室看过、摸过,才更懂课本知识,结课后一定带着新问题再来!”

此次“科研育人”系列活动,既是学院构建“科研反哺教学、实践深化认知”育人生态的良好开端,更是推动科研资源向育人动能转化的重要体现。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把科研精神、优质平台、前沿成果全面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培养新时代水土保持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jpg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