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强化水土保持系特色专业建设
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 吴发启
一、概况
1、学科发展
水土保持系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设立的下属教学单位,其前身是原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成立于1984 年 7 月。系成立时将原防护林专业改称水土保持专业。由于该专业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成立后得到学校和主管单位国家林业部的重点扶持,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在原水土保持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沙漠治理专业,水土保持学科也同时成为林业部重点学科;1998年国家进行本科专业结构调整时,将水土保持和沙漠化治理两专业合并后,改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该系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3个不同层次,覆盖水土保持与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完整科学体系,成为我校历史较为悠久的特色学科之一。
2、师资力量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自设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氛围和环境。在教学和科研上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和中年学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重视现有人才培养和提高。与此同时,积极主动地吸引年轻的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扩大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博士和硕士为主体,在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师资队伍。
目前该系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8人(其中硕士生导师 6 人),陕西省有突出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三五人才 1 人,享受政府特贴 1 人,有 50% 的教师赴德国、美国、意大利、捷克、澳大利亚等国留学或访问学者。在17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化率已经达到65%。
3、科研与教学
截止2008年底,该系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包括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和公关项目,1项农业部农业生态保护项目, 1项973协作项目,15项省级攻关和省基金项目,多项地方、校级及横向合作项目。科研总经费达到1156.93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项、计算机软件登记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定位试验综合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522篇,其中SCI等国际三大检索期刊收录44篇。出版专著25部。
在本科教学中,该系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28门,同时还设有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相关的基础选修课程9门。课程内容涉及到生态学,林草培育学、沙漠学、水保工程学、规划及施工等多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到目前为止,共为国家培养本科生1486人,硕士45人,博士1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343人,硕士生65人,博士生25人。近5年来,本专业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稳定在78%以上,考研录取率达42.3%;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参加教师研究课题的人数达90%以上,在校期间和毕业后两年内发表学术论文人数达4.4%左右;获优秀毕业论文的人数达15%,学士学位获得率达96.4%,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76.6%,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达70.5%;获陕西省优秀学生干部3人,陕西省优秀毕业生6人,各类社会奖学金14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较少,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尽管水保系在近年引进、培养了一些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学科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构建了一支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学术队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达到11人),但真正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形成稳定、有特色研究方向仍然较少,但缺少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在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补充不足,即是到岗教师也无喘息培养之机,因此,人才引进与培养还需强化。
2、教学经费仍然紧张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很多重要的、先进的、对学科发展起举足轻重的设备、仪器仍较缺乏,特别是本科实践实习经费的不足,导致实习教育期望值与实际效果产生了较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教学队伍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科研学术队伍结构有待调整
从教学层次上看,该系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系统,但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有限,教育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从获取的科研项目数量来看在不断增加,但发表的论文质量和获奖等级还需提高;科技推广在该系比较薄弱,应是今后努力赶上的重点。
4、思想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是对高校究竟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比较浅显,未能很好的联系学校发展实际深入思考,理论学习对实际工作指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其二,对理论学习投入精力不足,学习自觉性还不强。
三、解决途径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首先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解决该系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切实加强该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要始终以“以人为本”为工作宗旨,切实解决好与师生紧密相关的各种利益问题,保证团队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其三,要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切实解决好该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党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后,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遵循教学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该系的跨越式发展。
2、在发展战略上坚定产、学、研结合的学校发展主旨
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宗旨,并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该系还要进一步认清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住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时机,驾驭好“211”和“985”工程建设的机遇,紧跟我校整体发展的脉搏,乘势而上,寻找差距,明确方向,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在发展方式上充分运用现有条件,大力推进内涵建设
在谋求该系科学发展中,即要重视发展速度,还要强调发展质量,以提高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综合实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4、在发展主体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
首先,以培养人才为根本,加强培养力度,尝试为青年教师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和空间,努力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第二,着力于咨询和了解师生现实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施行因人因才培养,推进“质量工程”、“人才工程”、“创新工程”。切实关心学生的实际困难,要把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各种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才”方面的主体作用。
5、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1)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生态安全、生态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区域水土保持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本专业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加强新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把本专业建成我国一流、世界先进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水利水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及开发建设等部门培养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并对我国高校同类和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建设思路
我国水土保持专业设置起源于林学,并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但是,由于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区域类型的差异及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导致我国高校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三是以农业生态建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述各课程体系均有不够完善和课程设置庞杂、内容重叠等问题。
针对该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培养合格人才为落脚点。
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和西北风沙区及黄土高原的实际出发,坚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两大方向并重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既符合生产、科研需求,又能满足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②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
根据社会需求和我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完善以生态建设为主线,兼顾水土工程的课程体系;
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多层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找准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采取“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方略。重点对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归并与补充,制定出突出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编写出版新教材,使课程内容实现质的突破。
③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主要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及深入实践;二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研优势,聘请兼职教师,建立科教互动机制。
④培养合格人才为落脚点
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注重高新科技例如信息技术、“3S”技术等与传统教学结合,改造现有的教学内容、实验室、野外教学基等,积极寻求与企业、公司等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径,真正建立起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建设方案
针对上述目标与思路,提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主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新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①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规律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改革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主干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分配、学制、学位、毕业条件等方面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综合实践、创新与技能教育四部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开发建设需要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②课程内容改革及教材建设
选择本专业主要课程,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使其充分反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展。结合学校“十一五”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组织本专业教师编写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国际水平、反映区域特色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点的优秀教材。
③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论文、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新时期国家开发建设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人才的要求,新增一批开发建设工程中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实习基地,增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地引进拔尖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和导师制;选派一些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通过自身培养与校外引进相结合,国内进修与国外留学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队伍。
⑤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教育法规和本专业的特点,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课堂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学风、教学队伍、教学制度等方面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⑥教学质量监控
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使之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改进学生评教制度,使之更科学、规范,能够体现教学实际;改进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建立笔试(开卷、闭卷)、口试、面试、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体系。使考评方式与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相适应。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