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共青团育人功能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
团委书记、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刘瑞明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这是学校在充分分析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认真总结我校建校75周年暨合校10周年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科学特色和发展实际提出的奋斗目标。一流的农业大学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在当今时代和现代教育理念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必须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要求。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的先进组织,以及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必须主动的参与到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去,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为了切实解决阻碍发展的实际困难,校团委对我校共青团建设、改革和发展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同时深入学生实际,倾听广大青年学生的心声,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6次,走访学生宿舍公寓楼5栋,针对基层共青团工作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10份,个别深入交谈100多人次。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活动,对共青团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当前我校共青团发展的基本现状
1、团的基本情况
我校团委共有4名书记、副书记(其中1名在团中央挂职),3名专职干部、3名工人。全校有17760多名共青团员,685个团支部,25个基层团工委,1个直属团支部,14个工作部门。其中,在团委直属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团工委、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工委、阳光团工委、国旗班团支部等团组织,成为团委主体支撑下的有效补充。
2、取得主要成果
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是共青团组织在高等学校履行共青团根本职责的必然选择,也是我校共青团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目前,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推动共青团中央提出的“12344”工作布局,即:“突出育人这一个根本目标,推进思想引领、成长成才服务两大战略任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就业创业、全面素质拓展三大工作领域,坚持克难点、收战线、出精品、办实事四项基本要求,着力解决组织建设创新、团组织动员能力、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团学干部队伍建设四个重点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3、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我校共青团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一些突出问题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为: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实施载体有待加强,基层团干部的工作水平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共青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障碍,必须切实解决。
二、构建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理论现实依据
1、两个课堂“互动论”
为了研究实践教育对人成才成长方向的影响,清华大学曾经向4000余名校友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以外精力投入最大的方面决定其日后的成长。如果将学生除学习以外参与的一些活动视为“实践教育”的话,也可以说明,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决定人才成长。这些实践教育可以分为四类:“科研活动”“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将在校期间参加的实践活动与校友的职称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
(1)正高级职称的学术人才在校期间“科研活动”的参与是最多的,其次是副高级的学术人才。可见要走学术道路,在校期间就要多参加“科研活动”。
(2)行政局级和副局级职务的人才在效期间参与“学生工作”方面的积累是最多的,远远高于其他的职称级别,其次是行政副处级和处级职务人才的,可见从政的校友在“学生工作”方面积累最多。
(3)企业中层、企业高层和企业高层正职人员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分别位居前三。可见从事企业经营的校友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方面的积累最多。
(4)在校参与的活动与日后参与的工作,与其成功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
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性价值上,而且学生在大学的积累还会一定程度影响其在社会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学校善于科研活动,在社会上会有学术方面的优势;在学校投入较多精力从事学生工作,在社会上会有从政方面的优势;在学校较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出校后在商业方面表现比较好。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日后成才的方向,参与实践活动的质量、数量对其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换言之,如果学生立志从事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工作,在学校时就应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学校要尽量使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进行多种体验,争取在大学期间就能确定和解决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目标选择问题。
哈佛大学历时十年的一项调查研究。美国著名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理查德?莱特教授等人受校长的委托,历经十年调查研究结果:我们以为最重要的,最令人难忘的学术活动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只是一种有益且适度的补充。证据表明,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课堂外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宿舍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统计数字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
我们在访谈大四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虽说简单却非常突出。即那些将课堂内外活动结合起来的学生,对其大学生活都比较满意。有的学生以某种方式将其音乐方面的兴趣与课程或者一项课外志愿者活动联系起来。这样的经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非同一般。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确实经过深思熟虑,做出这样的决定――要将课内外活动结合在一起。有的学生实现这种结合,完全靠运气歪打正着,因为最初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
如果把学生们用于打工、课外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体育运动等各种非学术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合计起来,作为参与程度的指标,那么它与成绩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与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相关非常显著。简单的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同学比不参加的同学要快乐的多。
托马斯?安格鲁(Thomas Angelo)对哈佛本科生课外活动与学业成就关系进行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用于参加一两项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0个小时,这样的时间投入与其学业成绩关系很小甚至没有关系;但它和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越多,满意程度越高。
北京大学提出的“空气育人”理念,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北京科技大学柯俊院士提出的“陶冶理论”,都是强调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泡菜理论”认为,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其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类型。
“陶冶理论”认为,在制陶和冶金过程中,炉窖的不同气氛会形成不同品质的产品。人才培养过程就像是一个陶冶的过程,不同的大学气氛会培养出风格各异的学生。
2、教育过程“主体论”
25年,改变了什么?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职业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
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三、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实施模式和保障体系
1、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科学内涵
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是相对第一课堂教育而言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途径,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为载体,培养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2、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实施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学生的首要素质,这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必须确保培养的人才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今年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再加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建团90周年,重大活动多、敏感节点多,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和安全稳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高等学校共青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必须把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放在共青团工作的突出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深化改革、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通过开展团支部培训班、团校教育、主题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升国旗仪式、利用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的头脑,使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科研骨干
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大学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必须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985”“211”工程建设院校,肩负着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大科技和人才战略支撑的重要使命。调查显示:43.4%学生直接、间接参与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48.5%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73%学生有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能力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和道德规范。一是要认真扎实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校内项目资助工作,在增加资助力度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金的使用管理,真正使得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发挥作用;二是构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型平台,通过完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制度促进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实验;三是组织有关学术力量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库,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有关专家的科研项目中去;四是在学校形成科研立身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真真正正掌握科研的基本规律,没有潜心研究不会出成果,更不会出大成果,要苦读书、多实验、勤思考、善创新,戒骄戒躁,务实求真,掌握科研的真本领。
(3)学生社会实践造就农业领军人才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历史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必须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必须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我校学生有着开展农业创业的优良传统,很多学生都创办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实践舞台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99.7%。在这些过程中,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农业大学同学和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了4点希望,其中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将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这一点对于我们农林院校的学生尤为重要。调查显示:67.3%在校学生有到企业实习的强烈愿望,21.4%的学生有参加社会交流的强烈愿望,46.9%在校学生乐于参与社会实践类学生社团。一方面开展万名学子进万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博士团科技支农服务、“秦岭青年使者”、寒假社会实践调查、天南海北访校友、志愿服务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院村挂钩等社会实践活动、百名大学生当村官、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必须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结合起来,和学生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和学生的预就业实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学业有新的认识,成为专业学习的延伸,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动力,成为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平台。
(4)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我校共青团将进一步开展多品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奋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调查显示:95.1%在校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联系实际、关注焦点,33%学生有参与计算机等实用技能培训的愿望和要求,53.7%学生有和校外专家共话成才的愿望。开展一些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精品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同时,积极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学校成功组建交响乐团的基础上,组织建设阮乐团,通过艺术来感染学生,提高修养,拓展知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百场素质教育报告会,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努力营造校园内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主流。
社团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学术性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校共青团必须加强社团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特别是要加大对学术性社团和公益性社团的扶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增加社团建设经费投入,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正确引导和激发社团活力。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社团,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3、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保障体系
(1)干部队伍支撑
当前,我校基层团干部中,专职团干部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的辅导员来兼任,而且每个学院只有1人;近几年辅导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科重点大学,对于农业学科专业了解不深。再加上各学院团工委书记人员不稳定,流动快,据统计,2008年我校8个学院调换了团工委书记。他们普遍比较年轻,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历社会的大洗礼,人生阅历普遍较浅,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是非常深刻,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差距较大。
人的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强基层团的建设是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基层团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基层团工委书记、副书记和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标准,将基层团干专职化。加强和各学院党委的沟通,把最优秀、最合适、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青年干部选拔到位置上来。建议学校设立团工委书记岗位(正科级)。要加强团的培训体系规划和实施,对全校基层共青团干部进行大轮训,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精神情操和工作能力,使基层共青团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2)专项经费支持
各院系团工委基本上没有团的工作专项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工作的经费基本上是从学生活动经费列支,学生活动经费少,校团委适当给予一定支持,甚至有些隐性开支由学生干部个人承担。目前,团的工作取得成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大批团干部和团员青年默默无私奉献的结果。至于经费的不到位,我们要努力改善这种状况。各学院应设立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项经费,保障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3)相关制度保障
学校各基层团组织经过多年的努力,相继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大部分是写在纸上的,在当时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执行上存在不彻底、不连续等问题。这必然让学生感觉基层团的工作不够规范,工作水平较低,这是制度的不到位。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修改并完善已有制度,让我校第二课堂教育有章可循。
构建大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使命,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合校十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团学干部和青年一定要在具体工作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远景目标,结合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不断地完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构建,为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