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教务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国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及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校要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课教学质量是重点,也是关键。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既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我国农林高校基础课现状开展调研,进行横向比较,提出适合我校发展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意见。
一、农林高校基础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不适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与农林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国的高等农林教育受前苏联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影响,农林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以单一的农林专业为主,以培养农林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其基础知识以够用为目标,基础理论和基础课为专业教育服务,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比如化学基础课教学,关注的仅仅是农业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程制图则是作为农业工程类专业设计的工具和手段;大学英语关注的是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的掌握,而不是语言能力的培养。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众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教育目标由原来的培养专业高级技术人才转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农林高校也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转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而基础课教学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农林高校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已经向“精细农业”、“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社会化大农业”转变,生物科学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在超级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家蚕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已经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农林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雄厚的基础知识。而现行的基础课教学现状是,专业课需要基础课的什么内容,基础课就讲什么内容,使基础课失去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现状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师资队伍不适应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农林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两方面,一是对基础课教师定位不准,农林高校的基础课教师主要来源于综合性大学、师范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的本科生,来校后主要承担全校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大学英语、政治理论、体育等的教学任务,使得基础课教师形成长年一本书、一本教案的现象,知识更新不够。二是教学科研脱节,由于基础课教师在基础课部、外语部、社科部、体育部等单位,这些部门只承担教学任务,没有专业设置,也很难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学校对基础课教师长年以来没有科研资助,使得他们的学术水平很难提高,造成有很多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被评为优秀教师,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很难将基础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由于以上原因,教师只能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与新时期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获取智慧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20世纪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了极大的发展。不光有辉煌的理论成就,如数学上费尔马猜想得到证明;而且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管理、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比如物理学为社会贡献了核反应、晶体管、激光器,以及医学上用的超声、核磁共振和正电子湮没技术等。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基础研究工作者还是应用者,其知识结构必需有很大的改变。在近些年的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一方面开设新课介绍现代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努力改革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现代基础知识。但从整体上看,现代教学内容还未进入基础课。比如工程数学还是18世纪和19世纪的数学。
无论教材如何编写,其内容基本上没有改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往往强调基础课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忽略了教给学生最本质的东西,在基础课教学中形式化和严格化的知识体系不是我们教给学生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基础知识的思想、直观及形象化,比如数学思想、物理思想等等。故此,我们不应受到形式化和严格化的束缚,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才能在有限学时范围内将旧课程的学时降下来,添上新课程内容。
(四)评价方法滞后
对于基础课的评价仍延用中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以笔试为主。这是一种最省事的评价办法,但绝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它表现为以下弊端:使学生主要关注一般思维而不是创造性思考和语言表达这种高级思维;规范化的试卷不尊重不同的才能,体现不出人的个性;使教和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培养全面素质;使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产生误解,认为这些基础课只有唯一的答案;更大的弊端是现在考试的功能很大程度是给学生排队,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进取精神。
二、对我校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观
从根本上讲,教学是一种理解活动。意义的寻求与探索,理应成为教学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观的发展与嬗变,重构大学教学理念和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已成为当务之急。现代大学教学观不是强调告诉学生知识要点,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思考。不是强调向学生展示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诠释。通过理解和诠释。使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把握和拓展。教学不是去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不断追问,从而不被权威所束缚。现代大学教学观更加注重智慧的获得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可以说,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单靠传授。只有学会了积极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候,我们才拥有智慧。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一是专业学科知识的快速更新,二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知识一体化和综合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明显地反映在高等农林教育基础类课程中,要求基础课教学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改革陈旧的观念,以现代科学观来分析基础学科,实现三个观念上的变化,即变基础课的依附性为相对独立性、变被动性为相对主动性、变单一性为相对多样性。确立专业课是培养技能,基础课是培养能力、获取智慧的新观念。
(二)要以学生为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知识教育价值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片面性。要么偏重知识的德性教育价值,培养服从社会需要的道德人,要么偏重知识的功利教育价值,培养物质生产需要的技能人。基于对知识教育价值多样性的认识,要调整培养目标,以知识的获得为基础,以素质拓宽为重点,以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确立“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培养目标。知识的获得是素质拓展和能力形成的基础,素质拓展和能力形成是知识获得的终极目标。在加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大学英语、政治理论、体育等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培养其素质,提高能力,比如通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质、物理思想、物理素质及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或“公民”;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及良好的体育习惯。总之,基础课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成人”教育,使学生将来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要坚持不断发展,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水平农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必须追求“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综合性、高素质、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厚基础包含了基础课学时的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一方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基础课学时,一二年级主要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大学英语、政治理论、体育及通识教育公选课,使一二年级学生主要从事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创新课程体系,丰富基础课教学内容,突破经典体系,精简经典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实现教学内容现代与经典的结合、基础理论与科学思想的结合、基础学科与现代农林科学与工程的结合。比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注重现代物理与经典物理的有机结合,注重物理学理论与生物类专业实际的结合;在工科类专业物理教学中,加重“物”的份额,调节“物”与“理”的平衡,以物质的结构、运动和能量为基础,构建物质世界新的理性框架,突出方法论,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大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内容的教学。
(四)要统筹兼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实基础课教师队伍,加大高学历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有较大贡献的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学科水平,从而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其次,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基础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要鼓励和资助基础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二者并重的两项任务。要求基础课教师通过理论提高和科学研究,增强自身的研究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才能达到高层次,进而才能将基础课的思想真正呈现给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同时,新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及时传授给学生,使研究工作注入活力。第三,鼓励从事专业研究的专家、教授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他们可以把基础课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五)要注重实效,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造新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永远是大学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承担的独特任务,这两者使探索和创造成为大学永不停止的工作和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是否拥有不断发展变革的教育观并形成新的教育方法、手段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已成为能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前题――培养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著名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所以,在基础课教学中必须改变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开展引导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基础课教学主要是教思路、教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自觉地努力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
(六)要解放思想,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教和学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基础课的评价上应树立个性化的现代大学教学观,用个性化的教学观来建立教学评价机制,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同时,由于学生在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需求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保证最低教学要求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具体到课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上,不但要考核学生“应知”,而且要考核“应会”,将“应会”纳为考核的一部分,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政治思想表现,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课程应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上;大学英语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基础课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采取网上考核,要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在计算机实际操作或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或成果为依据,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