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处级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学工部(处)部(处)长  马建华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讲,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学生事务的各种关系,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辅导员队伍是实践这一目标的重要生力军和推动者,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高等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校历来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在陕西高校率先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10个系列性配套文件,推进和落实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的影响,和有关的认识偏差,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重心向“学生事务”发生了偏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站在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认识高度,辅导员角色定位应当快速“回归”,即必须由事务型转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型。下面是我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况、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几点思考。调研还不是很全面,看法也不一定很成熟。
 
  一、目前我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各类情况现状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目前学校现有本科学生20959名,辅导员126名,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为1:166,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为1:259。从辅导员总体数量来讲,每个院系均配备辅导员数量较为充足;如果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我校专职辅导员数量距教育部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辅导员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现有辅导员中,专职辅导员81名,兼职辅导员45名,兼职辅导员全部为在读全日制学历研究生担任;均为中共党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27名,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8名(含在读研究生),年龄30岁及以下114名,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4年及以下104名;一线专职辅导员56名,54名来自校外211重点建设高校且绝大多数具有文科专业教育背景。辅导员结构各类情况如下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辅导员结构各类情况表
辅导员总数
126
辅导员类别及数量
专职
一线专职
兼职
性    别
49
30
26
32
26
19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81
56
45
共青团员
0
0
0
其    他
0
0
0
年龄分布
20岁以下
0
0
0
21―30岁
70
53
44
31―40岁
5
3
1
41―50岁
5
0
0
50岁以上
1
0
0
 行政职务
情况
副科及以下
53
51
45
正    科
11
5
0
副    处
17
0
0
正    处
0
0
0
专业技术
职务情况
初级及以下
55
52
42
中    级
20
4
0
副    高
6
0
0
正    高
0
0
0
学历情况
专科及以下
0
0
0
大学本科
38
18
0
硕    士
42
38
45
博    士
1
0
0
从事辅导员
工作时间
4年及以下
59
54
45
5―10年
22
2
0
11―20年
0
0
0
20年及以上
0
0
0
 
  二、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后,我校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辅导员工作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积极搭建平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理念的不断变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等方面的新情况,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工作职责与现实工作内容繁杂不相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辅导员工作有十分明确的阐述:“按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事实上,由于学生工作内容复杂,相关联的事务工作较多,辅导员往往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态,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使辅导员随时要面对所有指向学生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要求辅导员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后勤管理部门以文明宿舍建设衡量辅导员工作,体育管理部门以学生体育运动成绩作为评判标准,院系不时抽调辅导员从事大量繁琐的行政日常事务等。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太多的任务和责任,模糊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二)辅导员缺乏相对独立的专业发展标准,容易导致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
 
  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全面、积极引导是辅导员本职工作所在,也是其蕴含学术性的主要依据。由于没有学术认同,辅导员没有职业的基本准入制度,如对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危机干预等知识和经历要求,应届毕业几乎是惟一准入证。由于辅导员几乎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总体上难以从人格魅力、知识积淀、人生经验等方面给予学生准确、适时的指导,“保姆”、“办事员”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人们对其的普遍定位;
 
  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性过强,忽略了这一职业的结果滞后性和隐含性,容易导致为效率、数量而牺牲质量。因此,没有连续、终身的独立专业标准,转岗就成了一种必然。目前学校所有的岗位只有辅导员岗位具有“出口”一说。即一般干满4-5年后辅导员都要转离这一岗位,或者考研,或者转向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辅导员渐渐丧失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目标定位出现短期行为,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信心不足,“身在曹营心在汉”,辅导员工作形成“四年归零”的局面,造成低水平的重复。从2006年至今,我校就有31名一线专职辅导员调离辅导员岗位。
 
  (三)辅导员职称评定与工作主题矛盾
 
  学校虽然明确了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党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可以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评定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单列专业技术指标数,同时也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员职级。但是,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职员制的实施,辅导员只能选择一个岗位,导致双重身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标准多数是依据教师系列进行制定,没有充分考虑辅导员岗位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实绩,干的工作和职称评定考核的工作相脱离,从某种程度上推进了辅导员从认识上、专业上脱离本岗位,转向具有稳定工作目标追求的岗位进程。
 
  (四)辅导员自身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求
 
  我校近几年新招聘辅导员考虑校外211重点高校和文科专业因素比较多,这对改善辅导员队伍结构、学生工作易于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比如:对学校环境和学生工作业务比较陌生,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无形之中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亲和力下降,和学生距离感增加;文科专业背景较多,缺乏农科专业背景,难以从学生内心深处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员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困扰、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需要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而辅导员大都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工作后缺少相应的专业培训,开展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所有这些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进一步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全校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确定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实践活动载体,对全校教职员工而言,这样一个目标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前进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心。从2004年中央下发16号文件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了,五年来,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利用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时机,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思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既是一个建设目标,也是一个建设过程。作为建设目标,要着眼未来,进行长远规划;作为建设过程,要立足当前,努力加以推进。所以,学校把专业化、职业化的理念,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具体为周密的制度体系,细化为可行的操作措施使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由抽象变为具体,从理念走向现实。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建设:
 
  1.单列“学生思想教育和发展指导”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目前,学校虽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并且也单列了专业技术指标数。但是辅导员由于偏重德育实务,绝大多数因“理论欠缺”而难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以致容易出现目标缺失和职业倦怠问题。因此,构建切合辅导员岗位特点、注重工作实绩的“学生思想教育和发展指导”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显得非常迫切。该系列应面向辅导员实行系列单列、指标单列、评审单列,根据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专业技术职务,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目的是吸引更多优秀的辅导员把这个岗位作为一种职业,长期甚至是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能手。
 
  2.构建“学生教育与管理”学科发展平台
 
  没有自身发展的专业平台,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作为也难以在学校确立应有的地位。门类齐全的学科建设是加强职业化、专家化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学校应针对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学科建设不够、学术支撑不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大力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如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着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学位教育。
 
(二)多元选择,配足配强辅导员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素质结构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实践证明,辅导员按1:120的比例配备比较合适。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测算,我校辅导员尤其是专职辅导员人员配备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配足配强专职辅导员队伍也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下,除每年继续补充10名左右的研究生充实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外,我们可以参照复旦大学实行“人才预备队”、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实行流动编制比较成熟的做法,每年从我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适量具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学生,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两年后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简称保留入学资格推荐免试生)。保留入学资格推荐免试生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期间,作为流动编制,享受在校职工待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按普通生对待,不再享受在校职工待遇,毕业时按国家就业政策自主择业。
 
  (三)优化制度,强化考核,确保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
 
  在明确辅导员是德育教师的前提下,其主要的职责应该是与“人生导师”角色相关的一些学生教育和管理事务,与此无关的事务性工作理应逐渐剥离。学校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有文件规定,但是还缺乏相应的推行措施,致使他们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上,过多承担了职责以外的工作,对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也有规定,但因其学生工作方面的绩效与自身的发展结合不太紧密,致使他们精力投入不够,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2005年我们通过开展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2008年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辅导员和班主任职责不清的一些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们还要在制度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强化考核,使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注重培养,合理设岗,努力拓展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
 
  1.设立辅导员专项培养基金
 
  学校通过设立辅导员专项基金,用于其表彰、培训、攻读学位、课题研究、国内外考察等。学校应在任专职辅导员两年以上的优秀辅导员中,每年选拔一定比例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严格开展辅导员岗前培训,推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度,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定期选派辅导员到校外学习、交流、考察,要在出国进修访问等方面为专职辅导员单列指标,有计划、有比例地组织优秀专职辅导员到发到国家或地区学习先进经验。
 
  2.合理设置辅导员岗位职级
 
  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职员制的实施,辅导员职员职级成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贯彻中央16号文件以来制定的辅导员有关政策和现行人事制度改革如何衔接的问题。在这方面山东大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行政职级聘任方面,设立一至五级辅导员职级,分别对应科员、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纳入学校党委干部管理范围。
 
  3.打通辅导员进出口通道
 
  建立学生辅导员准入与输出的人才立交桥,这样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并积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关于辅导员输出,建议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干部、学科专业骨干培养的重要来源。此外,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向校外其他岗位输送。

终审:苏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