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理论阐述

科学发展观的“两个基点”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此,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许多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正如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基点在于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我们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注重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离开发展谈科学发展观,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切不可因为要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能源、城市与农村等关系而贻误发展、淡化发展。那样就会异化科学发展观,就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最终事与愿违。

  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基点在与科学

  发展的科学性,也就是发展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去搞发展。这就要求发展的质与量要统一、速度与结构、效益要统一,必须是人与物的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等等。总括起来,发展的科学性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全面性。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传统的发展观,却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创新科学的发展观。

  2、发展的协调性。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

  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如果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适时地转化为二三产业的职工和城市居民,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购买力就上不来,内需也就扩大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就快不起来,就会影响我们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现实情况,凸显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3、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

  上个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4、发展的人本性。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本质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这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

  应该说,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与科学的辩证统一,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里的发展是指按科学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而非片面、盲目的发展;这里的科学是指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究科学性、尊重客观规律,而非无视发展的、单纯地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出发提出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