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师生文苑 - 散文

  到承德同学家作客,途经避暑山庄,对这皇家庭院羡艳不已。

  我的心里,不知何时开始厌世疾俗,向往古书侠剧中隐士般的山水生活。这是一种潜意识,生活在现实中遭受磨擦时,它便可能主导我的灵魂。

  然而,脑海中不断重复的画面和昔日的避暑山庄又有多少区别?逃避世事、手携佳人、衣食无忧。不同的是,盛世与乱世的差别;不同的是,我可以赏山月、品涓流、享受花前月下,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昔日的咸丰帝却披着“落荒而逃”的臭名,成就避暑山庄不过是他和他先辈们的地位;不同的是,我可摆脱社会的累赘,他却背负大清荣辱甚至存亡的重担。由此可见,我所贪恋的生活终是梦幻泡影,不是返璞归真寄兴乡里。毕竟我才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二十二个春秋。

  回到现实,我向往的生活仍然是朴实清闲的生活。这也许是一种假象,是多愁善感的我这些年“无家可归”四处游荡形成的一种心灵寄托。

  我怀念初中以及之前的生活,虽然日子清苦寒酸一些,但有一个踏实的家,有心灵的港湾。自从父亲去县城送报,家人便一年四季难有一次团聚,连春节也只有母亲、妹妹和我围着半边火炉。那时还好,有四间房屋任由我来回地窜,有母亲温暖的唠叨,有妹妹任性的打闹,还有自己的一间房。房里有一张床,有一张破旧的桌子用来写字,墙角堆着我最喜欢吃而所剩不多的洋芋。

  中学六年,由于紧张的学习生活,我没有因为家的不够完整而哀家。高中毕业那年,因为糟糕的成绩,我在忧郁中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本身缺少的东西。不久母亲到城里和爸爸一起住进了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老家被我们一家人无情地抛弃,成为仅供参观的“古”屋,而游人只有我们一家四口人。

  中学后的假期,每次回家只能回到父母的出租屋,或住在亲戚家。可是,只有老家才是我心中唯一认可的家,我开始了在假期的游荡生活。三年了,我去了一个又一个同学家,而且某些同学家去了一次又一次。

  我不是不想回家,也许一些同学对我此次北行不理解。因为我无“家”可归,希望在旅途中寻觅到家的感觉,实际是缘木求鱼。一直以来,每到一处,除了享受主人的热请款待,就是尽情于山水。此次出来,也到过北京、天津这样的大都市,却没有半点留恋之意。到了承德乡下同学的农家小院,心平静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期待中的家的模型。

  同学说这样的小院是北方典型的农家小院,座北朝南,正北方向是正房,两翼有厢房,前面还有门房(南方小院没有的)。小院已有近二十年的生命,红砖砌成,正房用白面粉刷,门窗上绿漆。院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月台,月台上摆满了花盆,生长着月季、芍药、凤仙花、美人蕉、夜来香等二十余种花草。院不大,但典雅幽静,清晨鸟语花香,傍晚疏影斜阳。亲切感暴露了自己的羡慕之情,招徕同学的“大惊小怪”。我渴望的家也许就是这样的家,但从没有想过需要同学家这般宽敞富足。

  有时候想,要是父母不离开老家多好,可是父母离家无非是为了我和妹妹能继续上学。父母的辛苦,从弃家中可见一斑。而我,以不停地换环境让身心处于漂泊中逃避这种现实。至于我厌世疾俗甚至盲目地排斥都市生活,是因为家庭的环境及其变迁塑造我这么一个书生,而“现代太重,书生太薄”。
    

 

终审:ha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