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师生文苑 - 散文

牛年话牛

  一年春作首,六畜牛为先。首先恭祝大家牛年大吉!
  
  “牛年大吉”可绝不是一句空话。《易经》中有许多有关“牛”的筮辞,细心一读就会发现:凡是得“牛”的便是“吉”,如“童牛之牿,元吉”(用木架架住公牛的角,大吉大利)、“畜牝牛,吉”(饲养母牛,必获吉祥)、“用大牲吉,利有攸往”(祭祀用牛牲,必获吉祥,利于有所举动);而失“牛”的便是“凶”,如“或系之牛,行人得之,邑人之灾”(有人将牛拴住,过路的人顺手把牛牵走了,邑人丢牛得了意外之灾)、“丧牛于易,凶”(在田边丢失了耕牛,必遭凶险)。用《易经》来预测命运固然有悖科学,但是它反映了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牛在古代中国,一则用于耕田,二则用于祭祀,而耕田和祭祀恰恰分别是古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书·魏相丙吉传》中记载了一则“丙吉问牛”的典故,西汉时的宰相丙吉外出办事,见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都不理会,而见到一头牛吐舌喘气却要上前询问个清楚,可见当时国家对于牛的重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不光是西汉,历代王朝都强调牛是稼穑之本。所谓“君所恃者在民,民所恃者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唐书·张廷暣?罚┳钋宄?还?乇泶锪斯糯??渭叶耘V?睾跏涝斯?降睦斫狻V劣谄胀ò傩眨??鞘又??采砹⒚?母?荆?聰甑摹杜┦椤分谐啤笆优V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疾犹己之困苦羸疾,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也,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礼记·曲礼》上说“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可见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品级最高。《曲礼》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所以,在古代社会只有天子、诸侯和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牛牲。
  
  几千年来,人们在与牛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孔子的门徒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说明“牛”与“耕”早在那时就有了联系。战国时用牛耕田在秦国已经很普遍,那时在齐国“饭牛而取上卿”的宁戚就著有我国最早的畜牧专著《相牛经》。汉代赵过推广牛耕,使得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自汉代以后的2000余年来,许多出土文物更可证明牛耕的发展;到唐朝初年,无论是牛的轭具或耕作技术,都已发展到相当于近代农具的水平。
  
  牛在农业社会中与人长期共处,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对牛的深厚感情,使得牛成为了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常客。我国古代有关牛的诗词歌赋、典故轶闻数不胜数。《诗经》中就有《无羊》篇,生动地描绘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各个方面;南宋李纲的《病牛》则表现了牛的不辞劳苦、奉献到底的崇高精神;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在古代的绘画和雕刻艺术中,牛俑、壁画牛、绘画牛、牛形用具、牛画象砖石、古币牛等牛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如战国晚期的牛虎祭案、汉代盛行的陶塑牛俑、唐代的五牛图等等。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而牛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角色的变化也极具戏剧性。最初,在采猎以及向农耕经济过渡时期,人们猎杀或者养牛都是为了食其肉,用其皮骨。后来因为牛力大,便逐渐发展为役用;先用于拉车,牛车是最古老的重要陆地交通工具;到春秋时代,“宗庙之牲,为畎田之勤”,牛始用于耕田。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逐渐取代了耕牛的位置,牛逐渐又转向肉用和乳用。牛生为人类鞠躬尽瘁,死不留骨肉皮毛,而且牛肉、牛奶作为低脂高蛋白的高级食品,已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牛皮还可用于制革,牛黄则是著名中药材,甚至“牛溲(牛尿)”也是“可备药笼之资”,真可谓牛全身都是宝。
  
  不管牛的角色怎么转变,牛所象征的“厚德载物,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奋力向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推崇。鲁迅先生不仅礼赞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还要自勉 “俯首甘为孺子牛”。
  
  欣逢牛年,就让我们乘着冲天的牛气,身体健壮如牛;对于爱情,不忘牛衣对泣,天天都是牛女佳期;在学业上,要如同“老黄牛”那样不用扬鞭自奋蹄,时常牛角挂书;在事业上,要学做一头“拓荒牛”,披荆斩棘在所不辞;实际工作中,做一头“孺子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则不妨多来几次牛刀小试,在“牛市”与“熊市”的交替中,大展“庖丁解牛”之技,“牛”转乾坤。
  
  牛年话牛,又不能不说说我们的秦川牛。秦川牛因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系中国黄牛的代表性品种,以其优越的肉用性能和抗逆、耐粗饲等特性而位居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有关秦川牛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千百年来,秦川牛这个古老的品种经历了由肉用到役用再到肉用的历史轮回,如今已成为大陆供港活牛的首选肉牛品种,备受业界推崇。而以“秦川牛”命名的“秦川牛精神”则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那就是:“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合作精神,抵不倒南墙不回头的拼搏精神,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脚踏实地永不松套的实干精神,负重奋进不甘落后的争先精神,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奉献精神。”
  
  愿以“秦川牛精神”与各位老师、同学及业界同仁共勉。 

终审:wa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