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师生文苑 - 评论

一份刊物 一个集体 一个家园

——浅谈我校研究生刊物—《研究生通讯》成长之路

一份刊物 一个集体 一个家园

——浅谈我校研究生刊物—《研究生通讯》成长之路

  刘 毅 

  高校研究生媒体是研究生成长的重要课堂,也是高校进行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为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年来以教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以既弘扬主旋律,又鼓励百花齐放的高品位、多层次的指导思想,坚持办好校园研究生刊物《研究生通讯》,丰富了校园文化,加强了研究生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了素质教育。

  研究生通讯,以出色的知识背景和极具魅力的年龄特征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承载着社会的希望。这是个性的进一步解放,是“人”的进一步解放。当然,由于一切都是新的。曾经角逐中的佼佼者与处于交叉路口彷徨者,他们的心中,经历着光荣与梦想,寂寞与迷惘的戏剧性冲突。无所依托,渴望关怀,忧虑和软弱之情油然而生。西农研究生特定的主体感觉、情怀、意绪和思想等一切内在的心灵意蕴,在特定的文化意义上集中体现着当代青年文化的内在困境。这种青年文化的内在困境实际上也是当前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之一。

  我校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全国著名农林学府,这里的青年研究生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对未来的自我设计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他们更为突出地经历着这种文化上的困境,他们思想敏锐、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富于创造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浅薄和浮躁。这种内在的文化上的冲突,体现在校园氛围上便是校园文化丰富活跃。而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也要求对校园舆论阵地的扎实建设,学校建设和研究生成长方面,“校兴人才、人才校兴”的良性互动更是要求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肩负多重使命的校园研究生刊物《研究生通讯》应运而生。

  四年来,《研究生通讯》始终关注着西农学子的关注,以“校园•新锐•成长”为风格定位,坚持“观点鲜明,实事求是;言之有物,切忌空谈;贴近校园生活,讲述研究生身边的故事,抒发青年学子的真实感受,真正办成研究生自己的刊物”的办刊宗旨。目前,刊物内设新闻、文艺、评论和综合板块,每学期出5期正刊,在新生入校和毕业生离校前均有新生和毕业生特刊。作读者群主要涵盖示范区两所高校的硕博士生、本专科生及部分教师。
  四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历届主编、副主编、众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通讯》在学校的发展中不断取得自身的突破,编辑部的运作日趋规范,报纸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也日趋成熟。集中表现在05年改版以来,《研究生通讯》的注意力和取材几近完全地落在了现实的农林科大校园生活,踏实建设取得了更大更实际的成果——西农学子作为“人”的情感和困惑在新的现实情境下被发现和体验——涌现出《西农还能缺什么》《男生女生》《正在成长》《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农林研究生,就业之路在何方》《最后的日子》《学的好还是“嫁”的好?》《敢问路在何方——我校研究生社团现状调查与思考》等等这样一批文章,真实生动的内容引起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活泼形象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则使刊物受到了众多研究生读者的欢迎——每当出刊,在发放现场,广大同学竞相取阅传看,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陕西省学位办等有关部门领导也对《研究生通讯》给予肯定。《中国研究生》、《陕西科技报》、《中国大学生》、《中华读书报》、《散文诗》、中国教育网、中华网、新华网、中青在线、中青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以等知名媒体曾多次转载(或二次转载)文章,且本报作为全国优秀研究生媒体应邀出席教育部主办的2006年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并做主题发言。经历的感觉,纷杂的刺激,多变的口味,成为时代和校园变迁过程中《研究生通讯》文化的选择取向。《研究生通讯》正越来越焕发出一种新鲜、感性、民俗的力量。抛弃教条、追求发展着的“活生生的自我”的人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成为《研究生通讯》进步的精神动力。

《研究生通讯》的不断进步除了根源于农大校园的不断发展外,还直接地取决于其主办部门研究生通讯社的不断成长。

  通讯社作为一个研究生社团组织,它的存在和发展根本地在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便主要体现在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的第二课堂身上,研究生社团在大研究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研究生通讯社便正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这里的研究生在参与采访和编辑校园刊物的工作过程中,参与了学校活动,培养了兴趣爱好,丰富了校园生活和内心世界,开阔了视野和求知领域,也锻炼了与人交往协作及追求理想克服困难的能力。在通讯社里,研究生记者和编辑们比他们的同龄人们提前完成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几年来,历届编辑部成员的不断积淀和创新,研究生通讯社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运作机制。“为编(辑)、记(者)创造机遇,为读者创造价值”,近四年来通讯社先后走出了4位研究生会副主席和研究生团工委副书记,走出了2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走出了3位省级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干部),研究生通讯社已成长为我们学校最具影响力的研究生社团

校园研究生刊物《研究生通讯》的成功刊出主要在于其主办方的成功建设。

在外部机制上,做到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研究生参加编辑部,往往是兴趣使然,若是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其兴趣,若是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游离出编辑部。所以,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编辑和记者的适当启发和引导对于凝聚编辑部精神和不断提高刊物含金量是必不可少的。指导教师的配备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刊物的方向、风格及编辑部的建设。指导教师的得力支持是《研究生通讯》发展上水平的最好保证。《研究生通讯》的成功刊出,离不开通讯社成员的创意和尽心工作,也同样离不开有利的经费支持。研究生通讯社同其他研究生社团一样,经费来源有二:社会赞助和学校投入。其中,“社会赞助”具有不确定性,也只是编辑部建设经费的一小部分;主要依靠还是“学校投入”。学校投入是《研究生通讯》成功刊出和编辑部发挥效用的基础。当然,投入大不等于乱使用。具体使用时经费这一指挥棒是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的,一定程度上也因此一直以来,学校都能够宏观指导着编辑部的建设,进而保证了《研究生通讯》正确积极舆论导向和后劲充足的发展态势

在内部机制上寻找凝聚点、闪光点、结合点。通讯社作为一个研究生社团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的组织,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成员是否热爱编辑,将决定刊物是否办得成功。为此,编辑部历届主编副主编们都在努力寻找凝聚点,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留住人,进而发挥通讯社的育人功能。一般而言,一个学校中如通讯社一样的传媒类社团在几十个社团中站稳脚跟,不仅要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教师、社团组织者和社团会员们的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社团本身要有闪光点,即自己的精品和特色。这些区别于其他社团的闪光点往往就是社团的安身立命之本。通讯社的闪光点就在于《研究生通讯》的创作刊出和每年的校园媒体论坛。建设“研究生之家”光靠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主动出击,与校内的、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寻找结合点。有些活动主题和过程都是差不多的,那就可以几个社团联办,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力量,另一方面又节省了活动经费。为此,编辑部牵头联合了西农校园内24家报刊社团,成立了农林科大校园报刊联合会并定期举行校园媒体合作与发展论坛,一方面为《研究生通讯》拓展了稿源,另一方面,也为西农校园内研究生社团的联合和发展搭建了平台。

如今,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之一,《研究生通讯》受到了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研究生的欢迎,在体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学风的同时,已成为了学校对外宣传和对内(特别是校方与研究生之间)融通的有效载体和品牌,为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生通讯》必将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和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一道更为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刘毅为本报首任主编,现为四川检验检疫局国家公务员)

 

 

终审:chaokai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