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新闻网 2025-11-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
在文化节中共享校园科技盛宴育种成果竟能化身舌尖上的艺术?
AI写作课竟然比综艺节目还吸引人?
实验室故事也能拍成微电影?
11月14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于近期举办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学生仿佛翻开了一份“有组织”的青春科研清单。
抓起一把面粉,洁白的粉尘在阳光下轻轻飘扬。农学院的研究生们将实验室里的小麦新品种搬上餐桌,花馍、面条、油条等传统面食在学生巧手中“绽放出科研的光彩”。
“我们选用学科研院团队研发的‘西农836’小麦品种,配合全麦粉工艺,既营养又美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佳乐一边揉面一边告诉记者,团队通过优化淀粉与面筋蛋白的协同选择,成功培育出的高直链淀粉小麦新品种“西农836”,实现了直链淀粉含量、产量与加工品质的同步提升,让科研创新从实验室“飘香”至日常生活。
另一边,园艺学院茶艺队队员在舒缓音乐中演绎“马龙入宫”茶艺表演,行云流水的动作诠释了“静、雅、简”的茶道精髓,构筑起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为科研生活注入独特的文化香气。
茶香袅袅间,研究生代表围绕自交不亲和性进化、有机废水生物甲烷转化、络氨酸脱羧酶基因在植物生长调控中的作用等前沿课题作学术汇报,科研与茶艺相映成趣。
“做科研就像泡一碗好茶,要有耐心,更要讲究火候与方法。”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檀可馨在茶香氤氲中悟出了一点“科研之道”,“只有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科研的清香才能慢慢溢出。”
文化节也为研究生搭建起更广阔的合作与交流平台。19名研究生选手围绕“Strike the Waves”主题,用流利的英语讲述科研创新与乡土实践的故事。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锋、新希望六和集团原首席技术官吕明斌、武功县游凤镇党委书记武天骄等来自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基层一线的校友与百余名研究生面对面交流科研体会与职业选择,在思想碰撞中共享校园科技盛宴。
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累计展示科创项目千余个,涵盖农科、工科、理科、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近九成成果实现了产业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或学科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孵化,推动了一批科研创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如今,这一文化节已成为该校勉励广大研究生学子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品牌活动。
“‘四个有组织’让青年创新更有方向。我们希望通过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科研中找到热爱,在创新中实现价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