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2025-04-22)
谷雨生百谷,农耕正当时。4月19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带领30余名师生党员走进杨陵区杜寨村共享菜园,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理论授课+农事体验”的鲜活形式,在春耕实践中深植知农爱农情怀。
听卫丽副教授讲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黄土地里长出的智慧,至今仍滋养着现代农业发展。”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卫丽副教授以关中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开讲,为师生细述节气智慧。她强调,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既关联着《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农学思想,也映照着“春种一粒粟”的哲学深意。当讲到“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关中平原”时,在场师生回想起校园见到的《汜胜之书》石碑,在典籍的字里行间触摸农耕文明脉动。
理论浸润接地气,实践锤炼显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教师赵志阳博士一边挥舞锄头翻地起垄,一边思考《资本论》中“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新翻的泥土裹着春日的芬芳,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方向的研究生汪艺芮同学抹去额间汗水感慨道:“脚踩田埂才懂得‘汗滴禾下土’的分量,手握锄头方知‘粮食安全’的深意。”
这场特别的主题党日活动,是学院构建“耕读育人”体系的生动注脚。活动现场,师生们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实时上传劳作影像,与未到场的党员“云端”共学。看着田垄间舒展的嫩绿菜苗,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表示,将深化校地共建机制,把杜寨村实践基地打造成田野调查、政策宣讲、文化体验的多重平台。
夕阳染红关中平原的麦浪时,师生们已在整饬一新的菜畦栽下了各类菜苗。“这些秧苗会伴着节气生长,待到盛夏再来就能见证丰收。”卫丽老师的话语里满含期待。据悉,该院依托杨凌示范区“五联一抓”共促杜寨乡村振兴机制,联合建立了杜寨“共享菜园”,将节气文化融入思政课和师生党课,依托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学科建设,将田间收获的农耕智慧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力量。
师生认真劳作
此次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sxncb.com/2025-04/22/content_1114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