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花保祯:以工匠之心雕琢教学

  “天哪,双翅目下10个字母拼写的一个亚目拉丁文多写了一个字母,竟然都被‘火眼金睛’的花老师看了出来,真佩服他的渊博学识和严谨治学。”刚刚结束硕士研究生答辩的植保学院姜洪雪惊叹道。

  昆虫大多其貌不扬,很少能招人喜欢,可是执教30多年的花保祯不仅能把越来越难教的学生吸引到教室,并让“普通昆虫学”率先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是他始终秉承工匠之心对待教学的结果。

紧跟“潮流”的教学能手

  花保祯198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选用国际优秀原版外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在保留昆虫学重点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花保祯上课时充满激情,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喜欢他的课,不仅因为他讲课生动,而且还随时介绍学科最新进展及国内外同行专家。

  14级本科生蒋世翔酷爱昆虫,他的微博经常关注一些搞昆虫研究的“大腕”,一天,看到一名考古专家在新发现的古代化石中找到了昆虫的一个新目——奇翅目。没想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花老师不仅讲了,还加以专业点评。对此蒋世翔不禁感叹,“花老师在学科上太‘时髦’了”。

  从本科到博士一直跟随花保祯的高琼华也感受至深。她告诉记者,他们所用的普通昆虫学讲义中昆虫分类学章节,是花老师认真研读比较并浓缩了3本外文教科书精华,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编的。

  不仅是教学能手,对待课堂教学也一丝不苟,他的学生都知道,但凡第二天有课,花老师一定从前一天起就拒绝一切打扰,生怕影响了第二天的课堂效果。

  “作为课程组组长,他经常教育我们团队年轻教师,每堂课都要对得起听课的学生,要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同一课题组的搭档兼学生戴武不停地感慨。花保祯十分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戴武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上讲台的情形,花老师和他一起写教案,教他如何写讲稿,辅导他一遍遍试讲,直到满意为止……这才练就了如今在课堂上如鱼得水的他,课程组的青年教学骨干。

  除了扎实的课堂教学,花保祯特别注重实验课教学,他常说,没有扎实的实验课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教学过程中,花保祯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演绎法教学为归纳式,引进先进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一节课常常是先讲问题,从现象入手,逐步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虽然在讲台上站了30多年,但花保祯从不照本宣科,讲义每年都在改进、更新,平时看到一篇好文章、新知识,就立即加到课件中。“等到上课之前再备课,那就太晚了”,他如是说。

  正是多年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才让花保祯主讲的“普通昆虫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主讲的“昆虫分类学导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视频公开课,他所带领的昆虫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自己也被评为陕西省第一届省级教学名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薛爽说:“花老师办公室灯亮得早,黑得晚,惜时如金的好习惯影响了身边很多学生”。

  2003年,花保祯就从国外引进了国际最新的原版外语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是我校双语教学“第一人”,为的就是让学生尽早接触掌握专业外语,为日后阅读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前沿奠定基础。同时,明显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听力和阅读能力,对公共英语学习也起到双赢效果。

  花保祯常说,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的科学研究。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上狠下功夫,把学科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针对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研究生学科背景,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文献自己确定研究题目,做到因材施教。每周召开组会seminar,及时解决研究生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研究生真正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花保祯先后培养了50多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研究生,2008年以来,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 50多篇。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7人获国家奖学金,7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人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花保祯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体会,科研院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孙楠介绍,花保祯老师曾连续3年为我校青年教师讲解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秘籍,从如何选题、撰写申请书、对待同行评审等方面,把自己的“宝典”悉数与大家分享,交流会场几乎是场场爆满。他的这些“接地气”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更多青年教师成功申请到了自己的第一项科学基金。

“火眼金睛”的捕虫高手

  课堂上,花保祯用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吸引了大把粉丝,可是走进大自然,他俨然又成了捕虫高手,因为他太了解蝎蛉的飞行习惯,看到叶子的落点,叶片振动都能判断出飞行的是不是蝎蛉,抓起来,以‘稳准狠’著称。”

  “别看花老师眼睛不大,还戴着眼镜,抓起虫子来,一个顶三”,一起在南宫山、太白山等多个山林里捕过虫子的学生佟心、李宁、刘璐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

  昆虫分类学实践性很强,在大山里捕虫,更是让学生爱上专业的良机。为此,花保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饲养昆虫,培养学习昆虫学的兴趣。

  本科14级刘一霖在花保祯的带动下,成为了昆虫爱好者。虽然已经结课,刘一霖还清楚记得花老师所说“我觉得蝎蛉走路时一踮一踮地很优雅,最喜欢的就是蝎蛉”,这话把花保祯对专业由衷的热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年5月—8月,花保祯带领学生在秦岭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火地塘教学林场等地实习,使学生掌握昆虫标本采集和制作工具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杀虫,去除内脏,临时保存,还软,针插,整姿,干燥,防腐和保存,每次花老师都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做,教我们针插标本、浸渍标本和玻片标本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技术。”研究生张贝贝如是说。

  花保祯介绍道:“让学生在自然中抓昆虫并制作标本,是为了达到对昆虫识别到目,对农业重要昆虫类群能识别到科,并能通过检索表鉴定到属和种,掌握昆虫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近5年来,他先后指导5项大学生科创项目,曾获得陕西省挑战杯一等奖和全国挑战杯二等奖。

  “大学教授的讲课不能仅仅是熟练,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以饱满的热情、用良心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毕业后十几、二十几年的学生回学校来看望老师,那种幸福感与自豪感,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恐怕是很难体会到的”。花保祯陶醉地说。

  说到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花保祯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他说,自己的教学方法,许多都是从导师周尧先生和袁锋先生身上学到的。和导师相比,自己还差得很远,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普通的教师而已。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