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乡村振兴 接续奋斗】(82) “三团两站一队”:人才红利变合阳乡村振兴“新动能”

十月的合阳,乡村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序曲。在陕西湛耘牛肉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新农人雷海艳正对着手机屏幕笑意盈盈。“肉牛西施雷海艳”新媒体账号刚更新6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4万,抖音、视频号粉丝累计达7000,原本销路单一的牛肉,如今在线上成了网友争相咨询的“香饽饽”。

造就这一蝶变的关键,正是合阳县与我校联合打造的“三团两站一队”人才模式——以“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为核心支撑,以“专家工作站、产业发展示范站”为成果转化平台,以“乡土人才服务队”为扎根纽带,这支“人才军团”让新农人有了“硬核帮手”,更让乡村振兴有了“人才引擎”。

书记帮镇:“资源摆渡人”让高校优势直抵田间

书记帮镇助力团开展帮扶对接会.png

动物科技学院党委多年来深耕合阳县黑池镇,成功促成学校与合阳湛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肉牛智能育种与养殖管控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为30余头能繁母牛佩戴智能项圈、实时监测体温及反刍数据构建养殖数据库实现精准管理,目前该基地已达成存栏肉牛830头、年出栏300余头、年产净利润超320万元的成效,还成功获评渭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落地多项合作举措。

由学校20位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牵头组成组建的“书记帮镇助力团”,是校地资源对接的第一纽带。20位党委书记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及地方特色对接合阳县12个镇办和相关涉农部门,带着高校的技术、资金、渠道资源,一头扎进镇街找痛点,一头对接学院解难题,让科研成果落到田间地头。

七年来,书记帮镇助力团累计引进资金数千万元,研究开发了果汁、锅巴、牡丹油等新产品,从黑池镇的红薯深加工车间,到和家庄镇的苹果分拣中心,实现了从卖原材料到卖加工品的质变。

教授驻点:“技术翻译官”让科研成果易懂好用

专家助力团讲解葡萄种植技术_副本.jpg
专家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在合阳,只要提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助力团的张宗勤,每一位葡萄果农无不满含感激——这位把家安在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的教授,一年260天以上扎根在合阳的葡萄架下,用实打实的技术与坚守为果农纾困增收。他独创“一等二保三舍四管”八字法破解倒春寒难题,引进“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及冷棚、避雨栽培技术,辐射示范葡萄园3000余亩;每年开展20余场技术培训,通过直播覆盖受众逾百万,更编写实用手册助力种植户提质增效,为合阳葡萄产业“葡”写了浓墨重彩的致富篇章。

早在2018年,“专家教授助力团”就已进驻合阳。168名教授组成16支产业科技专家组,建成16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按“一镇一品一团”深耕田间,把科研成果“翻译”成农户能听懂的口诀、能照做的流程。

针对合阳葡萄、肉牛、红薯三大优势产业,教授们精准发力:提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新产业”的“五新”经营理念,为当地葡萄种植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援建智慧农业控制中心,配套自动卷膜机、迷雾系统等十大系统;重点推广红薯脱毒种苗技术,积极引导黑池镇等地成立红薯加工专业合作社,把鲜红薯加工成粉条、淀粉等多元化产品,大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不仅“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研究生驻县:“青春实干家”用创新活力点亮乡村

研究生助力团开展电商帮扶2_副本.jpg
研究生助力团开展电商帮扶

自2018年3月选派起,已有15批252硕博研究生投身合阳乡村振兴一线。他们实行县校“双导师制”,既要跟着高校导师学专业,又要列进镇街班子成员参与实务,截至目前,累计在合阳服务时长已超6.5万小时。这些“学农娃”带着知识和一股子闯劲,既帮农户卖货,又为乡村添彩,更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在洽川镇,助力团成员陈瀚睿彻底改变了当地葫芦产业的命运。针对葫芦品种单一、缺乏深加工、农户有着老手艺但赚不到钱的问题,他对接学校张瑞超教授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合阳县洽川葫芦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西北首个非遗文创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非遗文创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从产品包装、LOGO、文创、视觉识别系统等多方面开展设计工作,当年就实现年销售收入280万元。如今,该合作社葫芦产品远销13个省市,出口到美国、日本等6个国家,销售总额1500万余元。

除了助农增收,研究生们还成了乡村“美容师”。张梦瑶在王村镇挂职时,不仅制定镇域立面改造规划,还组建墙绘小队,在村民房屋外墙上绘制党政宣传、清廉文化主题画,让斑驳的墙面变成“文化风景线”;李贝儿在甘井镇主动担任李立科纪念馆讲解员,把老教授的实干故事讲给村民听,也把“脚下沾泥,心中有情”的信念种在基层。

两站一队:“成果加速器”与“本土传帮带”让人才红利长效续航

如果说“三团”是合阳人才赋能的“主力军”,那么“两站一队”就是让人才红利“留得住、用得久”的关键支撑。

专家工作站与产业发展示范站构建起科研成果落地的“双通道”,加速了科研成果落地。截至2025年已建成县级专家工作站8个、市级专家工作站4个,建立红薯、油用牡丹实验室2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16个,示范推广黑色小麦、瑞雪苹果等新品种100余个,转化推广高接换优等新技术60余项,破解种薯脱毒等技术难题130余个。

而由148名本土农业、水利领域优秀人才组成的“乡土人才服务队”则是技术扎根的“毛细血管”,合阳与高校团队深化“1+2”帮带模式(1名教授带2名乡土人才),截至目前,培训基层干部群众3.8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800余名,不仅激活了内生动力、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更铸就了一支扎根乡土的“永久人才队”。

人才赋能结硕果  振兴路上再提速

如今的合阳,人才赋能的成效早已写在新农人的笑脸上,也刻在实实在在的数据里。2024年,合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09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40:1,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1万人;葡萄、红薯等优势产业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品牌化加速转型。

目前,合阳县红提种植16万亩,年产量18万吨,产值超22亿元。“合阳红提葡萄”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品牌价值13.94亿元。合阳县红薯种植面积达3.2万余亩,建成6个千亩红薯示范基地和30多条红薯粉条、薯干等加工生产线,红薯产业年产值突破1.75亿元,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鱼虾共养、鱼菜共生、非遗葫芦、花馍等特色产业也成了“吸客增收”的新亮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专家送技术”到“本土出人才”,从“农产品卖原料”到“产业链创品牌”,合阳“三团两站一队”的探索让高校人才助推乡村发展,让新农人“背靠大学、面向市场”,更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合阳样本”,让这条靠人才铺就的乡村振兴路,走得扎实、行得长远。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