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收获如光 照亮新征程——2025年新进教师延安精神暨理想信念专题培训侧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指示要求, 10月17日清晨,我校127名新进教师乘坐大巴车驶出校园,一路向北,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开启了为期3天的精神之旅。

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这里,教师们沐浴在延安精神的洗礼下,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地参观、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刻体悟党中央在延安的岁月、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以及延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

初心启程:在历史深处聆听回响

image.png
参观学习

延河激荡使命,宝塔辉映初心。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发出招生广告,上面写着:抗大是“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青年们可以随到随考,学习六个月就可以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抗大考试科目有政治的、文化的,还有体能的,但门槛更高的考试是毛泽东说的“青年们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就是最好的考试”。在这场关乎理想与信仰的考试中,一批批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忆往昔,上延安,是抗战时期革命青年们的勇毅抉择。走进抗大纪念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它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相结合,形成“抗大作风”。青年教师透过陈列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陈列品,感受革命青年对抗日救亡事业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杨浩辰说:“抗大学员们‘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的事迹深刻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如何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启示。作为新进教师,要从学生切口抓住工作核心,以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作风开展教学,努力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术引领者和价值塑造者的角色升华。”

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许淼平表示:通过对抗大历史深入的了解,对“抗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曾经那么多肩负使命的革命青年在这座“革命熔炉”接受生活的磨砺、知识的武装、精神的洗礼和战火的考验,在抗战中不断淬炼自己。今后将把所学转化为工作动力,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农学院副教授初良萃表示,看到抗大纪念馆中背着学习牌的学员雕塑,不由得反思,当年一桌一椅一床一柜,就是这样的条件,毛主席不仅要部署战场兵力,还要思考未来中国的前进方向,这是有怎样坚定的精神信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今后将坚守前行的初心,利用好当前的条件和资源,努力丰富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到最好,将学生指导好,这就是对延安精神最好的实践。

身临其境:在革命旧址中感受精神力量

image.png
入党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方,党员教师们举起右拳,在庄严的入党誓词前郑重宣誓。“一想到革命先辈以生命践行誓言,我就更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也深刻体会到,誓词本身就是信仰的传承。”植物保护学院代探老师说道。

10月18日,青年教师们先后实地走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山脚下,山腰上,散落着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工作、生活的房屋和窑洞,黄土院落,碎石坡道,几株古槐翠柏点缀其间。

草业与草原学院苏连泰老师看到昏暗狭小的窑洞中依然摆放了众多书籍时,深受触动——只能穿草鞋、纸张匮乏的艰苦条件下,革命先辈们依然能够精心阅读,这令他动容不已。“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思想的冶炼,能给人无穷的力量。这启发了我今后工作有多忙都要阅读思考,沉心科研。”

林学院王婷老师说,看到七大会议旧址中陈列的旗帜,革命先辈那种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感触颇深。她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具备这样的信念,以无畏的姿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image.png
现场教学

从凤凰山旧址的理论启迪,到抗大纪念馆的精神传承,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成为生动的课堂。陈芳教授在枣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讲述《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陈芳教授讲述了《毛泽东选集》共收录159篇文章,其中112篇写于延安,占选集的70%。《论持久战》就是毛主席在五月依然寒冷的窑洞里,用9天时间完成的高水平论文。身处窑洞,胸怀天下。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出一个个划时代的理论主张,来回应时代关切。启发当代党员干部应继承延安时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光辉向前:砥砺育人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image.png
分组讨论

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靠的是精神之光的指引。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永远的圣地。“去延安”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深刻的成长洗礼。

培训期间,利用晚上开展分组研讨。大家围绕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经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人民群众同仇敌忾齐力抗战的感人事迹等,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交流心得体会,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植物保护学院的原二亮老师带着问题来赴延安培训之行,他表示革命历程给人的启示,就是要抓住人民群众,要走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今后科研实践中要注重学生情况,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劲儿,联系实际、刻苦科研。

动物科技学院何香凝老师表示,革命先辈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令她深受震撼。作为东北人,她深知延安冬季的寒冷令人难耐,更不用说那些来自南方的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克服气候差异、坚守理想信念。她表示,将与学生分享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感,将这份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精神,融入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中。

农学院王君哲老师身体不适仍坚持前往延安。“我是河北人,从小听说西柏坡会议,就想来延安再亲身感受毛主席思想精神代表之一的延安圣地。”她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当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坚持自己初心,就像田里的小麦一样,静静生长,默默沉淀,努力为学生做好精神榜样。

延安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思想的整装和初心的重温。生命科学学院曹帅教授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切体会到党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和自我革新的勇气。这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科研和个人成长提供了持久精神动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青年教师们表示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大巴驶离延安,阳光一路相随,这份在延安收获的精神之光,照亮着每一位老师立德树人的新征程。

image.png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