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我校与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举办的上合农业产业发展暨第三届中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专家、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培训学员以及学校师生代表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副校长罗军,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俊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实践中心副所长亚历山大·格沃兹多夫、技术学院院长娜塔利亚·杜克塔瓦,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主任马建华出席论坛开幕式。罗军表示,学校持续深化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尤其是依托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组织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机械研发、农业标准研发、科研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学院院长娜塔利亚·杜克塔瓦在致辞中表示,两校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农业国际标准研制、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会议举行了专题报告会,内容涵盖豆科作物、谷类作物栽培技术与育种进展、智慧农业教育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前沿课题。各位专家围绕作物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交流,集中展现了中国、白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和未来合作方向。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考察了学校相关科研平台、一带一路标准化合作示范区,切身感受中白农业科技合作的成果转化成效,并围绕技术标准输出路径、示范区协同运行机制、平台共建共享等关键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进一步明晰了农业标准“走出去”的路径和合作愿景。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实践中心副所长亚历山大·格沃兹多夫指出,论坛为中外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尤其是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的成立为中白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期待未来与学校在植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和研究、种质资源交换、高产和抗逆谷物联合选育、国际合作项目申报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是发展杂粮产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杂粮分会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美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家杂粮相关研究部门建立联系与合作,在“一带一路”粮食安全中贡献了杂粮力量。我校小杂粮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白农业现代化科技小院和“一带一路”标准化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等平台,联合研发的两项标准在白俄罗斯发布,尤其是共同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已进入白俄罗斯国家品种审定程序,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病性强等优势,为白俄罗斯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