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情感驿站】母亲的精神

【编者按】1月5日,校党委宣传部将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名称更换为“师生园地”,继续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流金岁月的成长故事,同窗学习,朝夕相处共劳动的场面怎能忘记?!忘不了我们在何家山开荒种粮、植树造林,用架子车从大峡给学校拉砖,从曹家河林场扛椽木送往学校,扎根住宿宝玉山,植树造林绿化…...回忆这五十多年前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所有诸多点点滴滴,确实令我们难以忘怀!”

这段话语,是我母亲王彩玲的学生——年愈七十多岁的杨春明老人在聚会上欢迎词中的节选。从他珍藏的发黄毕业生合影上,我看到了55年前26岁的妈妈,看到了这些当年个个天真烂漫的应届毕业生,着实难以与如今围坐在餐桌前,两鬓如霜花的老人加以对比,这更令我感概时光流逝…...


391fb610c763439999a6bc751a5f84d7.jpg

当年的师生合影照


1962年,我母亲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凤翔林技校从事林学及数学教学工作,同事兼任学校教学苗圃气象测量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该校改为县“五七”干校,我母亲自动提出赴农村插队,从此,与学生们离别至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学生们几经周折,先后曾酝酿三次聚会,因疫情形势严峻等原因,聚会未能如愿。今年五月的一天,穿越半个世纪的聚会,终究成真!

聚会席间,师生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完的情意!当聊到老师们带领学生翻山越岭,春秋两季雷打不动地上山植树造林、结合教学,开展采种及育苗,乃至上山挖掘嫁接所需的砧木…...如此这般激情岁月,师生们无不自豪!

母亲说,当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师生们能如此这般坚守,毫无怨言,积极上进,实属可贵!

学生感叹,多亏党的好领导,为我们派送了这些能吃苦耐劳的老师(他们来自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等),师生同吃住同劳动,师生情意浓,老师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感染着学生。

席间同样年过70岁的学生赵天一很动情地说道我们学生在这艰苦环境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着重学习了操作能力,开荒种粮、植树造林,育苗、嫁接,还学会测气象,真是无所不能……所有这些,都与老师们以身作则的行为分不开

短暂的三年林技校学习生活,对那一届学生其以后人生路,无疑是沙漠中绿洲知识的种源:不少学生成为县农林系统骨干,在著名的凤翔东湖苗圃及农林局等专业机构,都有林技学生们的一席之地,有的入伍当兵后被提干成为营长,有的被保送成为工农兵大学生,重返校园继续深造曾经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部分返乡学生先后成为乡镇骨干,尤其担任支部书记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出了巨大贡献……  

母亲生在西安,过惯了城市小市民生活,凤翔林校艰苦的工作条件,对她来说,无疑是个难关,何况,学校当时仅她一位女教师,可以想象生活工作面临诸多难题。母亲兴趣爱好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她能克服困难,巩固专业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我佩服母亲那一辈老人们,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建设事业关联起来,能与党同命运共呼吸,以扎根肯干的劲头,铸就和传承着西农精神!母亲作为西农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工作频繁调动,组织问题难以解决,现虽81高龄,岁月几经磨难,仍不忘初心,始终仍积极靠拢党组织,2019年1031日,她再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

母亲的精神无形中感召着我,给我克服困难的力量。记得小时候,随父母下乡时,也经常得到乡亲们的接济芽芽麦馍玉米面馍、热气腾腾的包谷粥…...所有这些,都让我对三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长辈身上解读到与乡亲们之间的那份情愫,解读出了西农精神的真正内涵,更解读出了他们爱党敬业的境界,这些都促使我去不断完善自我。


4a0bdccfccb7476bba70f8571fa2bbb7.jpg

王彩玲老人


回想自己工作生涯30多年的经历,有悄悄接济贫困生大年三十接他们回自己家过年,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我在余震中不顾个人安危冲向学生宿舍,有在内蒙有史以来最低气温的倒春寒中去走访实习学生,有烈日炎炎带下领学员们去温室大棚学嫁接,有设计最佳培训教学方案绞尽脑汁不厌其烦地联系校内外各方师资力量等等平凡小事。

我是一个有21年党龄的普通党员,没有什么显赫的成绩,且已年过半百,但仍将不辱使命,把母亲身上的西农精神连绵不断地传承给年轻同事和学员们,愿西农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谨以此文向党百年华诞献礼!

作者:吴红英,成教学院干部

编辑:张子悦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