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凤岗漫忆】三号楼上曾播音

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清晨下楼吃早饭,正瞅见宿舍楼下的紫叶李已经开了。有一瞬间以为在睡梦里回到西农,正穿过北校区宿舍楼群。熙攘的人群将我拉回现实。哦,这是北京,不是杨凌。食堂里是番茄牛腩,不是土豆烧牛肉。

6001.jpg

2018年6月,王甜甜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凤岗通讯社欢送会上发言

2015年,和煦春风里,凤岗通讯社成立,彼时大学一年级的我刚刚成为凤岗通讯社的一名小记者。正赶上校运会,我学着前辈的样子,到田径场上去采访,对一切充满好奇。

600.jpg
王甜甜(中)与其他学生记者在广播台阳台讨论工作

后来的四年间,我逐渐成长为西农之声校园广播一名合格的新闻主播,也与凤岗一起,见证了四年间西农的大事小情。如今回首,原来已经十年了。

岁月中是广播台的小伙伴们一次次合作出色完成节目的身影;是结束工作在暖黄灯光下一起离开三号楼的笑语盈盈;是学校的老师同学到广播台做访谈节目的温馨场景;是朱显谟教授“惟愿黄河流碧水”对科研的热忱。

我们通过音柱和话筒与素不相识的同学建立起特殊的友谊;用自己的声音向全校师生传递科学家们动人的科研故事,平淡的日子里凤岗带来的不仅是与他人合作完成一档节目的满足,那些通过自己发出的“西农之声”和其中的西农故事,更是在此后的岁岁年年,鼓励我跨步向前。

2018年6月,我站在西农路上回头,对着偌大的校园遥望时光飞逝,却不知从今而后飞逝更甚。如今我离开西农的日子,竟然比我呆在西农的日子还要长出许多。

感谢凤岗和广播台,彼时作为学生记者所学到的,后来多次出现在我人生的各个节点。我们中的许多人,此后并未能从事新闻传播相关的职业,但是当我自信地站在众人前做学术报告,当我从容地与伙伴们合作完成看起来庞杂的科研任务,当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涯中,趁着周末到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工作……我总会想起在西农的日子,想起三号楼直播间的点滴。

过往不再,而曾经留下的习惯和成长的印记,却总在不经意间唤醒尘封的记忆。

渭水河畔,且看西农欣欣向荣;凤鸣高岗,且看凤岗日日新章。又是一年春好处,三号楼上好读书。今天的三号楼五层直播间,不知接过接力棒的是哪些新面孔?如今每天的微博帖子下面,又是哪些新粉丝延续着西农之声和师生们之间的纽带?

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凤岗人,都能带着好奇而来,怀揣热爱远行;希望曾经并肩的凤岗伙伴们,生活美满,星河灿烂;希望党宣和凤岗的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康健!

6001.jpg
王甜甜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作者简介:王甜甜,中共党员,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曾任凤岗通讯社副社长、广播台台长,获评学校2018届优秀毕业生,现在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环境经济方向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编发:周云凯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