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动医学院】繁牧兴农筑根基 赋能三农启新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动物医学院23支实践团队、214名动医学子怀揣“强农兴农”使命,奔赴宁夏、青海、陕西、新疆等地,在繁牧兴农一线、非遗文化现场、乡村振兴战场、校史思政课堂上躬身实践,以专业所长书写青春答卷。

繁牧兴农:以技赋能,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科技是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动医学子将专业所学与畜牧产业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在高原牧场与平原养殖场间搭建技术桥梁。在青海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青牧繁兴繁牧兴农”团队聚焦大通牦牛种质创新,实地考察核心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技术应用,探索“种牛场+养殖户”产业联动新模式,为高原牧业振兴提供实践范例;宁夏灵武科技小院里,“繁牧兴农—西北奶牛繁殖技术升级”团队对比传统繁殖技术与快繁技术差异,通过“政府—企业—农户”三维调研矩阵,深度解码规模化牧场智能繁育体系与传统散养模式转型路径,期间与校党委书记黄思光进行深入交流,为宁夏繁殖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杨凌西卜村、富平县等地,实践团队深入调研畜禽养殖、奶山羊与柿饼特色产业,梳理发展脉络、剖析瓶颈问题,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针对性建议。此外,榆林基层兽医服务调研、黄河沿岸畜种及产业结构差异研究等项目,从服务体系与区域差异视角,为破解畜牧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黄河流域特色畜牧业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非遗焕彩:薪火相传,奏响文化振兴新乐章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动医学子以文化传承为己任,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合阳县内,“葫韵流芳·合阳非遗薪火计划”团队联合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动葫芦文化市场化;“指尖非遗·筑梦乡村”项目走访提线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录制“黄河号子”、拍摄乡村宣传片,以文旅融合助力传统手工艺“活起来”;汉中勉县,“汉中武侯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聚焦武侯墓三国文化与汉调桄桄传承困境,为守护文化根脉、推动资源可持续发展献策;旬邑县“红绿彩韵·古豳新声”项目,以红色精神为魂、绿色苹果产业为骨、剪纸唢呐非遗为韵,注入数字创意与电商技能,构建“技术下乡—文化进城”可持续机制。

绿动乡村:生态优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动医学子在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中践行使命。秦岭周至县,“保生态安全,护生命绿脉”团队调研金丝猴种群动态与栖息地,形成保护建议并开展科普宣传,推动“科研—政策—科普”联动;河南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汤河飞羽”团队以鸟类为指示生物,系统评估湿地生态健康状况,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杨凌区“夯基固本·乡村焕新”项目聚焦乡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维护,形成改进建议助力乡村宜居建设。从珍稀动物保护到湿地生态评估,从基础设施完善到绿色产业探索,实践团队以行动守护生态安全,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动能。

思政铸魂:以史为基,厚植强农兴农新担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动医学子从红色文化与校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西安“破晓长安·红色印记”、杨凌“追思英烈魂 传承赤子心”团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史料研读、仪式教育感悟革命精神;“校史宣讲与资料挖掘”项目寻访卓越校友、挖掘抗战西迁与科技扶贫故事,让“诚朴勇毅”校训精神在实践中传承;新疆莎车县,“赴疆语推小分队”开展普通话推广,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促进民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宠物疫苗接种科普、宠物医疗水平调查等项目,将专业服务与社会责任结合,在守护生命健康中彰显动医人的温度与担当。

从雪域高原到黄河两岸,从动医实验室到乡村田野,动物医学院学子以“三下乡”为契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绽放在乡村振兴最前沿。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锤炼,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让学子们在服务社会中坚定了“强农有我、振兴有我”的信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注入了青春动能。

未来,动医学院将持续深化“三下乡”实践育人模式,以专业优势锚定乡村振兴需求,推动实践成果转化,让更多动医学子在服务“三农”、守护生命健康的征程中续写青春华章。

image.png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