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语言学院】寻脉非遗 让陕西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邀您品着时光的小女“西凤酒”、落笔与你岁岁年年的“凤翔木版年画”、哲学三大命题探讨视角下的“临潼石榴种植系统”、上春晚的“泥塑我呀”、好事多“馍”的陕西花馍……

在语言化学院学生自主负责的“非遗小喇叭”公众号平台上,陕西非遗项目化身推和视频中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切入点,以生动有趣的口吻将国家级陕西非遗项目的历史起源、发展前景、传承人故事等娓娓道来,从而推动陕西非遗化的传播与发展,为增强化自信贡献语言青年力量。

这些作品是由语言化学院史亚菊老师指导的“非遗小喇叭”国家级科创团队推送的陕西非遗化系列推送和视频。截至目前,该团队完成了80余篇推送的编辑、翻译和校对工作以及18个双语微视频的选题、脚本和主讲人设计,收获了380+的粉丝量和1.4w+的浏览量,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非遗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出于对非遗传统化的热爱,刚刚步入大学的朵茂星、吴阿楠、唐利君、金灿然、李佳颐5人组建科创团队并找到史亚菊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查阅资料、撰写稿、大纲制定等一系列精心准备,2022年10月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立项后,团队成员另辟蹊径,以宝鸡社火、韩城秧歌、榆林小曲等知名度低但意义重大的国家级陕西非遗项目为切入点,制作以非遗化为首要叙述主体的中英双语推和视频,在弥补非遗宣传力度不平衡的同时,也用独特方式为陕西非遗化发声,推动陕西非遗大众化、年轻化、普遍化、国际化。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围绕非遗化接受度、发展建议、与乡村振兴关系等内容先后2次进行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累计填写人数超过千余次;此外,团队相继采访了王红民、赵焕能、田怀智、李菲、周晓鹏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实地体验线偶戏、纸塑窗花、踅面、剪纸、面花、洽川葫芦等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化发展现状,并积极和传承人一起探讨其适应新时代的破局之路。

同时,团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联合学校传统学社开展民歌《采薇》《无衣》等诗经篇晨读活动,参与校党委宣传部对校谷韵戏曲社的采访,前往学校实验幼儿园并举办“天之‘椒’子 快乐启航”系列活动。团队也积极与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湖北商贸学院等运营同主题的“历史的小书屋”“守遗”等公众号的高校学子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形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化的青年合力。

团队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在外国博主账号下留言互动,依托国际化艺术节、杨凌农高会、杨凌马拉松、留学生课堂、外籍学者学术讲座等平台向国际友人介绍非遗化,全力助推陕西非遗化“走出去”。发表了《基于提升化自信的陕西省非物质化遗产传播的研究》论,并被“陕西大学生网”“三秦网”“三秦学子”“中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我们以陕西非遗化为出发点进行调研,最终的结果远远超出了预期,非遗化背后的故事底蕴、传承创新与发展机遇,加深了我们对于传统化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循着历史的脉络,呈现非遗化的恒久魅力与时代活力。”项目负责人朵茂星表示。

语言化学院党委书记李万强表示,农林院校外语专业如何结合国家需求和学校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外语人才,一直是学院中心工作。近年来,学院党委结合学校实际,鼓励学生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诸如“双语讲述党史故事”“双语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减贫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中华化”等活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