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资环学院】2025年资环研究生及青年学者论坛第七场举办

11 月 14 日下午,“2025 年资环研究生及青年学者论坛” 系列学术报告(七)在资源环境学院举行。清华大学余龙飞副教授与兰州大学刘鹏飞教授受邀作专题报告,围绕土壤氮循环机制与黄河水体病毒组研究两大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会议由学院青年教授范利超主持,学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近五十余人参加会议。

6001.jpg

余龙飞副教授以 “氮沉降驱动下土壤氮循环机制与气态氮损失效应研究” 为题,系统阐述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欧盟 “玛丽居里学者” 与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余教授长期深耕氧化亚氮排放观测与模拟领域,其研究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成功解析了土壤氮循环过程中的源汇机制与时空分异特征。报告中,余龙飞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团队在亚热带森林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研究成果:通过多站点控制试验与数据整合分析,揭示了氮沉降对土壤硝化 - 反硝化过程的调控效应,明确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气态氮损失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的研究成果证实,气候变暖与氮输入再分配共同推动陆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系数上升,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余龙飞副教授还分享了同位素溯源技术在农田氮素管理中的应用案例,提出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优化路径。

兰州大学刘鹏飞教授以 “黄河水体(兰州段)病毒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为题,带来了关于水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前沿探索。刘教授深耕高寒湿地碳循环与微生物机理研究,曾在德国马普研究所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其团队擅长运用多组学技术与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解析微生物 - 病毒互作机制。报告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核心议题,刘鹏飞教授团队通过对兰州段水体病毒组的季节动态监测,发现病毒群落结构与水文情势、营养盐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且病毒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在枯水期尤为突出。研究首次揭示了黄河水体病毒组的季节演替规律,明确了温度、悬浮物含量与溶解性有机碳是驱动病毒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该成果为理解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制定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视角。刘教授还分享了病毒在湿地甲烷循环中的调控作用研究,展现了跨生态系统微生物研究的创新思路。

两场报告后,现场师生围绕氮同位素技术应用、病毒组研究方法创新、黄河生态保护实践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余龙飞副教授与刘鹏飞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就研究生培养、跨学科合作等话题分享了宝贵经验,鼓励青年学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资源环境领域深耕细作。

据悉,“2025 年资环研究生及青年学者论坛” 系列学术报告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资源环境领域前沿成果传播与青年人才成长。本次报告聚焦土壤生态与水体环境两大核心领域,既有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宏观机制探讨,也有微观尺度的技术方法创新,为师生带来了多维度的学术启发。资源环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气候变化等关键议题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