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划我来猜、现场品尝、乒乓接力”……近日,一场名为“穿越时光的田园诗”校史寻游记活动在校园内火热上演,七百余名师生手持“护照”,在持续五个多小时的活动中沉浸式体验校史魅力。这场由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及团委主办,校史校情宣讲团、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博士生分会、学生社团服务中心、动物科技学院团委、动物医学院团委承办的活动,为何能如此具有吸引力?

“行走的思政课”打破常规“你讲我听”
传统的思政课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将知识进行梳理讲解以达到融会贯通、解疑释惑,学生往往缺乏直观的印象,知识和认知“双向奔赴、同向同行”的效果较难实现。而校史寻游记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走出教室、走向场馆、走向校史校情教育的最前沿,让学生在校史校情的零距离的接触中增强互动性、参与感,让抽象的历史在可观、可感中凝心聚力。负责活动组织策划的博士研究生胡张涛认为,传统的一对多的讲解形式很难做到互动,也很难兼顾每一位受众,“如何让厚重的校史‘活’起来,让‘00后’学生‘动’起来,寻游记活动通过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校史校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中感受学校历史的厚重、感受学校农业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感受农业科教专家的爱国热情,坚定学农爱农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的思政表达”让参与感更强
校史校情时间跨度大,涉及到学校办学历史过程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历史常识,很难做到让学生喜欢。活动现场同学们手持“寻游护照”,穿梭于八个精心设计的校史主题关卡中:从考验策略的“抢占先机”乒乓五子棋,到重温科研艰辛的“麦田密码”;从模拟生态治理的“防风固沙”井字棋,到极具学科特色的“葡萄酒品格”盲品挑战。每一个关卡都是一段浓缩的校史,每一次通关都是对学校精神的一次“触摸”。“这比单纯看展板有意思多了!”信工学院博士生王柯远兴奋地展示着盖满章的护照,“我们队伍通关了所有的项目,了解了很多校史校情知识,和室友一起组队通关,也特别有成就感。”丰富多彩的闯关形式,让原本枯燥的校史学习变得妙趣横生。特别是团队参赛的模式,不仅让同学们在协作中重温了校史记忆,更在并肩闯关中凝聚了集体荣誉感。
“协同联动”组织模式让活动更有张力
一场好活动,离不开全校的“大合唱”。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全校各单位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才能凝聚最大的公约数,汇聚起师生爱校荣校的强大精神合力。校史寻游记在举办的过程中,除校史校情宣讲团前期进行了紧张而周密的准备工作外,还得到了党委研工部、党委学工部、团委、动科学院、动医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参与筹备活动的马芳深有感触:“这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校各学院的150支学生团队热情参与,规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支持,未来我们还会依托校史馆策划更多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真正让校史校情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引导更多学子在知校史、明校情中汲取奋进力量,争做学校精神的积极传承者和生动践行者。”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