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为高校以体育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生命学院找准当下痛点问题,聚焦学生体质健康现实需求,着力搭建“创新活动供给、完善赛事体系、强化师生协同、夯实服务保障”的工作体系,切实推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落地见效。

创新活动供给,激发参与热情。学院针对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设计推出多项低门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新生越野赛就打破了传统竞技模式,设置完赛奖、参与奖等不计名次的奖项,有效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青春趣味运动会设置“三人两足”、“蛇形跑接力”等多个团队协作项目,降低技术难度,提升趣味性与参与感。此外,学院还推出“导学体育”系列活动,将体育活动延伸至科研团队,既兼顾学生兴趣差异,又增强团队凝聚力,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参与运动、热爱体育。
打造品牌赛事,涵养体育文化。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学院注重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品牌。院级篮球联赛连续举办19届,成为传承有序的品牌赛事;长跑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将常规训练调整为“周周有比赛”的实战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更在团队协作中锤炼了意志品质。日益完善的赛事体系已成为涵养规则意识、团队精神与拼搏作风的重要平台,实现了从技能锻炼到素养养成的升级。
强化师生协同,深化育人实效。学院鼓励辅导员从“组织者”转变为“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师生共融。在越野赛中,辅导员与学生并肩奔跑;在球类比赛中,师生共组啦啦队,同场助威。辅导员们的参与与陪伴,极大地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教育引导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同样在挑战自我、享受运动时,体育的号召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内在的行动。辅导员也能借机更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将思想引导有机融入体育场景,实现“增强体质”与“锤炼意志”的深度融合。
夯实服务保障,筑牢育人根基。学院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功能,为体育活动开展提供全方位保障。从场地器材协调到安全预案制定,从赛事组织到应急处理,均做到精细化服务。高效、贴心的保障,既消除了学生和活动组织者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之中,又传递出学院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生命学院将持续完善育人机制,拓展活动载体,优化服务供给,结合学科特色,开发如“实验室肩颈放松操”、“生物节律与运动效能”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体育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