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处级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冷畅俭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学校党委的安排,通过系统学习党中央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文件和相关文献,尤其是通过学习周济部长、张光强书记和孙武学校长的专题辅导报告,我对新形势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深刻的领会。
  
  基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学校的综合实力、旱农的区位特点和“三农”的突出问题,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出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学科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本平台。学科的实力与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水平、地位和综合实力。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该有一流农业学科,支撑一流科技创新,促进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结合近期的学习和思考,按照“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发展思路是基础
  
  一流的学科建设包括具有处于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方向、拥有一流学术队伍和一流的科教基地。因而,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1、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核心
  
  一是要突出学科特色。目前我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全的农业大学,并且形成了旱区农业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奠定了学校的强势地位。服务旱区农业是我们独有的特色,是最大的优势。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就必须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将大农学科做大做强,进一步突出学科的大农特色。
  
  二是要突出学科优势。一般认为,一所大学只要有三个以上的学科处于国内顶尖,那么这所大学也就是国内一流;如果在国际上也处于顶尖的位置,那么这所大学也就具备了国际一流大学的资格。尽管我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但整体水平不高。要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就必须集中力量,突出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学科优势,支持重点学科进位升级,努力形成一流的优秀学科群体,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三是要突出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要围绕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传统优势学科要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学科水平,与世界公认的标准接轨;非农学科要积极与大农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努力办出学科的农业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前瞻性、突出创新性,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促使传统的优势学科锐意创新,新的学科“异军突起、出奇制胜”,以此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2、汇聚学科队伍,组建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
  
  一要通过平台和基地建设汇聚学科队伍。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走出汇聚学科队伍的新路。“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是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的关键。要依靠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实现在人才问题上的质的突破。
  
  二要围绕优势学科发展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以解决“三农”重大问题和承担重大项目为载体汇聚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配置和使用人才,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分配方式激励人才,以优良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环境陶冶人才,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提高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
  
  三要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把发现、培养、引进杰出人才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任务,把最好的人才选拔和吸引到师资中来,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放宽视野,用更多的财力、更大的精力、更有效的措施,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精英。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平台,培养年轻的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3、构筑学科基地,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开放共享,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保障
  
  一要统筹“985工程”和“211工程”项目资金,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一流的学科平台体系;提高仪器、设备、信息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和工作环境。要加强基地的维护和管理,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二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开放和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社会服务基地,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平台、科学研究的基地、社会服务的窗口。
  
  二、解决突出问题是重点
  
  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解决问题来体现,要找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1、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偏少,学科优势不突出
  
  我校学科涵盖了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门类,现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5个硕士点。现有农业水土工程、土壤学、临床兽医学、植物病理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我校学科建设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是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偏少;三是学科水平评估排名靠后;四是有特色、有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数量偏少;五是基础性学科实力较弱。如何切实落实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学科,推动学科进位升级,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尤其是创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突破的重点。
  
  2、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匮乏,学科团队未全面形成
  
  我校是教育部70多所直属高校中唯一远离中心城市的高校。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学校曾出现大规模人才流失。示范区成立及新大学组建后,人才流失有所遏制,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效,队伍状况出现很大改观,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但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领军人才和优秀学术骨干;二是学科团队未全面形成;三是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亟待改善;四是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如何汇聚和培养世界一流农业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突破的关键。
  
  3、国家级科研基地数量偏少,省部平台作用边缘化
  
  通过近10年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学校科研基地数量快速增加,现拥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44个,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增强。但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我校科研平台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偏少,在全国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学校仅有1个,在全国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学校仅有2个;二是省部级科研基地虽然较多,但受部门管理限制,力量分散,硬件条件总体上相对简陋,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三是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导致部分省部重点实验室零资产、零人员、零运行,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应起的支撑作用。如何克服重申报、轻管理,促进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平台实体化运作是学科建设突破的难点。
  
  三、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
  
  按照“有利于高水平学科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矩阵式学科组织管理模式
  
  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结构跟着战略变”,即组织在战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结构与之匹配。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层次提高,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目前许多高校将管理重心下移到院(系),学院(系)既是教学组织的核心,也是科研组织的核心,这种单一结构的以教学为主的组织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传统教学型大学,却不能凸现高水平大学的研究功能,也无法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新学科的创设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协同。我校要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就必须在保持现有组织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和完善以学科为主的组织管理模式,使教学和学科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目前,许多高水平大学,特别是“985 工程”、“211 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大学,都在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我校在“985工程”二期创新平台建设中,力求突破原有以学院为单元的组织结构,建立了跨学院的学科研究平台,探索了以学院为横向管理系统、以学科平台为纵向管理系统、以专家教授为节点的矩阵式学科组织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这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形成实体化运作,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创新和改革力度,真正建立起适合我校学科发展的矩阵式学科组织管理模式
  
  2、建立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应该包括学科结构布局体系、学科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学科建设法规体系。学科结构布局体系可以通过学科建设规划来完善,学科建设法规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来出台,而学科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则应当由学校根据学科建设法规体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目标,围绕学科结构布局体系,统筹考虑来制定。
  
  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角度来看,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高校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还没有制度化,缺乏从国家到学校、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个人的目标落实;权宜性、突击性的任务多,制度性、基础性工作少;学科建设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没有将学科建设的合理机制有机地融入学校的基本制度中,没有重视学科的组织功能。
  
  学科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包括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投入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效果评价机制、资源利用与共享机制等。建立完善的学科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大面积地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课题,造就整合程度高、能够承担大项目的科研队伍,推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快速发展。
  
  四、促进科学发展是目的
  
  促进科学发展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
  
  1、第一要义是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的关键。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是要在“有特色、高水平”六个字上下功夫,总体上来说就是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为我们谋划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校地处北方旱区,长期致力于旱区农业和生态恢复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向旱区就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学科布局坚持以农为主,面向旱区农业和生态环境,致力解决“三农”问题,这才能体现我校学科的中国特色。
  
  从世界农业学科发展趋势看,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大农学科势在必行。孙校长提出“大农学科是体,生命学科是魂;大农学科是流,生命学科是源”即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只有重视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机遇,站在其发展前沿审视传统农业,把最为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传统学科,我们才可能在世界公认标准下衡量自己的发展,才能体现我校学科发展的世界水平。
  
  唯有坚持“有特色、高水平”,努力解决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引领旱区农业产业走向全面可持续发展,使我国不再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而困惑,使中国农业由国民经济的“短板”变为“长板”,我们就可以自豪的认为做出了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贡献,也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旱区农业学科。
  
  2、核心是以人为本
  
  汇聚创新人才,提升办学水平,建设一流学科,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并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
  
  高校的学科建设最核心要素是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其创新性发展的根本。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拥有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学者,同样也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生。事实上,一流的学生汇聚于一流的大学,并且趋之若鹜,从根本上讲是对一流大师的追随。所以,加强以一流大师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任何学校都要抓紧不放的大问题。
  
  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人文环境的关怀、能力展示的舞台、不断创新的土壤,是稳定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也是促使他们不断创新发挥潜力的基本要求。孔宪铎先生在总结香港科技大学迅速腾飞的经验时谈到,在做学术副校长7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将“以人为本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认为“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延聘一流人才,并使得他们快乐)是信之弥笃、行之弥坚的成功妙法。“延聘一流人才 ”才成功了一半 ,另一半是要“使得他们快乐”。世界一流大学在如何使创新型人才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把握好办学水平和国家要求,形成事业整体协调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汇聚一流的队伍、构筑一流的平台。
  
  在当前学科建设中,我们不乏看到关于学科建设的狭隘认识:(1)学科建设就是申请或评估硕士、博士学位点。(2)学科建设就是科学研究。(3)学科建设就是引进人才。(4)学科建设就是买设备、建基地。(5)学科建设只是停留在书面或口头高喊建设一流的、国际知名的学科等。思想认识上的狭隘,势必阻碍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团队只有借助平台,才能进行科学研究;团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没有一流的团队,平台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也不可能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方向是学科建设的保证,没有明确的方向,团队就失去了前进和创新的动力。因此只有全面协调学科方向、团队和平台之间的关系,使之在组织上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在空间上构成一个看的见、摸的着的有形整体,在评判上具备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基本特征,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学科建设要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1)学科建设要统筹兼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十分直接与密切。从传承知识的角度讲,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即老师“教”或学生“学”的科目,因此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教学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从创新知识的角度讲,学科就是学问的分支,只有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知识创新,老师才能成为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向学生传授创新的知识与方法,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社会评价的好坏,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标准,同时又是检验学科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2)学科建设要统筹兼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高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校科研工作必须围绕学科建设进行,科研成果则必须归属一定学科或学科方向。同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又有区别。从内涵上看,高校的学科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内容,学科建设是整体,科学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运行主体上看,学科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三支队伍,科研队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两者同样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研究对象上看,某一个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同样是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对象,两者具有契合关系;从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看,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都要进行知识体系的创新与构建,同样具有契合关系。因此,高校学科建设要以科学研究为工作抓手和主要依托,科研工作要以项目为支撑,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以科研成果数量多少与水平来体现,从而为学科建设服务。
  
  (3)学科建设要统筹兼顾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服务是高校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责。学科建设必须为国家和区域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推进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判断一个学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就是要看它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又为学科建设提供重大课题,为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发展动力,也为学科建设提供发展机遇。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水平。总之,学科建设是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基础保障,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水平的最终价值体现,两者辨证统一,互为依托。
  
  促进学科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全校师生之智慧、仰全校师生之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并为之努力奋斗。以上是我对学科建设的粗浅认识和思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