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教育发展基金会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及工作人员,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荔冬枣试验示范基地及设施冬枣光温调控栽培技术示范园,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大家走出办公室,头顶烈日,脚踩黄土,真正体验 “沾泥土”“接地气”,学习我校一线科研专家扎根农村、求真务实、潜心科研的精神,接受强农兴农再教育。
大荔县红枣研究院周爱英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大荔冬枣试验示范基地(中国枣文化博览园)的建设背景,并带领大家观察了基地保存的多个枣树品种,了解冬枣 “环剥”等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近几年,西农专家和研究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帮助,为我们开创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我们与学校合作建立冬枣试验示范基地,将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冬枣产业的升级,带领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样板。” 周爱英说。
参观试验示范基地后,在林学院红枣专家黄建副研究员的带领下,支部一行来到了两宜镇北贝村和埝桥镇黄营村冬枣光温调控栽培技术研究园,现场观摩了我校在设施冬枣栽培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北贝村示范园果农马根锁自豪的介绍说:“我这枣5月都被果商订购了,不愁卖,一箱枣要卖到900~1000元。采用西农专家提供的光温调控新技术就是好,成熟期提前而且品质和产量也明显提高了,这一年成本就回来了。” 黄营村果农李建强说:“我对冬枣种植的新技术和效益非常有信心,在西农专家的指导下,后期将会加大新技术和设备投入,紧跟专家的步伐。”
黄建介绍:“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多样化,形成了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二膜覆盖棚-单膜棚-防雨棚系列化设施栽培模式,冬枣货架期从五月上旬持续到十一月,长达六个月。至2019年大荔冬枣设施栽培面积已经发展到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栽培5万亩,平均亩收益6万元以上,钢架棉被覆盖棚3万亩,平均亩收益4万元以上,形成了‘大荔冬枣’优势产业模式。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手机等移动端实时室内环境远程监测,并根据我们研究设定的技术参数可以及时调控室内环境,以保障正常生产。”“我们刚来到大荔,农民们都觉得专家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术。当我们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在41℃的高温大棚监测温室内部微气候环境和冬枣光合效率,汗流浃背,仍然工作热情高昂,让枣农朋友们心悦诚服。”
支部书记王吉成表示,基金会作为学校的服务部门和对外与社会的链接部门,要做好信息对接工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发展。作为服务人员,要找准定位,扎实提高服务水平,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我们的服务目标,沾沾泥土,接接地气,做做实事,让服务工作更贴心 、更有温度。
观摩冬枣光温调控栽培技术研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