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新闻 - 我的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难忘的几缕阳光

  2007年中招结束,学校组织参观清华北大。那个时候我没有大学的概念,并不觉得自己参观的地方有多了不起,只是随便看了看校门、礼堂、斯诺墓、图书馆这些的。高二熬夜学习到手脚冻得僵硬,搓手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清华的礼堂,才发现那里有我见过的最灿烂的阳光。

  那天坐了四个小时的动车,中午才到北京。在西站简简单单吃了顿饭,就穿过一条条让人烦躁的路到了清华,中间还看到了人大和外研社。从西站到人大,一路喧嚣繁华;从人大到清华,身心却愈来愈静。明明是炎热的七月,我却觉得那时整个人都是清爽的。校门并不起眼,走过那个并不吸引人的DNA双螺旋雕塑,没几步就到了二校门。从校门到日晷,虽有树荫遮挡了大多数阳光,我还是觉得整个人被盛夏阳光感染得欢欣。我一向相信,建造者和使用者赋予了建筑灵魂。阳光下的礼堂拥有我难以达到却无比欣赏的灵魂,这是清华的气度,也是我想要的气度。

  那晚以后,我总在想,这就是我所要达到的地方。那个时候,我的成绩或许还达不到二本的要求,但我就是痴痴地想着,虽然不能体验罗常培的时代,却依然要拥有那代人的精神风貌:爱国进步,自强不息。我不需要上街请愿,救国图存,但我仍能看到吃猪肉都要找高盛的耻辱,也能领悟梁启超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血性。那个时候,才开始体会毛泽东当年指点江山的风华正茂。看了十几年的阳光,各有特色,终于帮我找到了青年人该有的斗志。

  并不是所有梦想到清华的人都能如愿以偿。2011年夏末,我迈入了西北农林科大的校门。走在亦乐园前的林荫道,恍惚间有了一种回到2007年的清华的感觉。阳光细细碎碎的铺在地上,整个人都是清爽的。

  梦想并没有到此终结。一个人在三号楼抢座位、上自习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终于明白重要的并不是身在清华,而是获得清华的品格。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会想夏日阳光下清华的礼堂。人的生命是有止境的,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最初的梦想,但努力的成果一定不会被忘记。就像并不是每个清华人都为世人所知,但他们的奋斗一起形成了礼堂的灵魂。构成礼堂灵魂的,就是青年该有的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青年的梦想不会独立于国家的发展而存在,我们这一代青年觉醒的过程,是中国发展的过程;我们追逐梦想的过程,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我们血性,但不暴力;我们奋发,但不激进。我们温文尔雅,我们自强不息,我们是初夏清晨的阳光,灿烂耀眼,给整个民族力量。

  现在想来,我所感受到的清华的气度其实也是西农北校三号楼的气度。在三号楼上自习的时候,我一直在找当年日机轰炸扫射时留下的弹孔,却无意中发现楼上在“文革”中留下的“共产党万岁”字样。这一瞬间才明白,从民国到共和国,三号楼也是见证者。一栋建筑、一所学校要有怎样的灵魂才能承受战火的摧残和新思想带来的脱胎换骨的痛?他就像牡丹一样,开得繁盛而不张扬,用心闻,还能感受到缕缕雍容而不甜腻的清香。没有历史的积淀,建筑不会有灵魂;没有才华的积淀,人不可能赋予建筑灵魂。

  意外地有了一个机会,清晨时,坐在三号楼旁听英语。穿过小树林,西北四月的阳光洒在我心上,顿时觉得好轻松。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走出迷惘,躲在被窝里流了不知多少泪才明白我所要到达的远方。我的远方也是我们这些人要带中国到达的地方,那里四季都有阳光。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