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新闻 - 祝福母校 难忘师恩

【祝福母校·难忘师恩(八)】我的西农情结

我的西农情结
——写在大学毕业四十周年之际

白智民 林学专业68届毕业生

  前不久的一次大学同班(林学六八)同学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学生时代是最有趣的年华,大学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步,今年已是我们大学毕业四十周年。尽管四十年前的青年学子已变成今日早有华发的准老人,但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活仍历历在目,这其中植根于心的是挥毫难尽的西农情结……

求知西农

  与现在相比,我们那个时代上大学十分艰难。记得1964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家中帮大人干活,乡邮员骑车送来了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林业专业录取通知书。这对一个祖祖辈辈以农为生、家庭成份高的人来讲,这是多么特别、多么来之不易、多么值得庆幸的大喜事!此时此刻,自己高兴得合不上嘴,家人高兴得整夜不眠,亲友高兴得奔走相告,学友高兴得纷纷来贺,真可以说是欢天喜地的气氛!因为艰难的农家走出了一名当代大学生!接着家人抓紧给我做入学准备,舅舅从他微薄的工资中给我挤出了学费,高中老师专程跑来同我促膝交谈,这其中有期盼、有祝福、更有勉励。

  大学是什么?是求得更高层次知识的殿堂,是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是开拓人生美好前景的阶梯。1964年9月1日起,我开始了四年的大学求知生活。

  当我踩着足下“五台山”的阶梯一步步蹬高迈向西农校门时,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当我站在西农校门口展望广阔的田野时,我激励自己一定要有所作为。入学后经历了入学教育、基础课学习、专业知识研读、毕业实习等阶段。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入学教育。入学后首先集中一个月时间进行教育。采取大会动员、分班学习、集体讨论、个人表态等形式。目的在于了解学校及专业的基本情况,老师同学彼此相识并建立互动关系,明确校规校纪校风及教学流程。其中贯穿始终也是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面对现实,热爱林业专业;用好四年,学好林业知识;着眼未来,献身林业事业等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为四年的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正是由于院系领导重视、老师精心组织、同学积极投身,推进了入学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的扎实开展,加上后来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了正确的教学方向,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级林业人才。

  第二,教学改革。记得1965年刚入专业课学业之时,学校大力推进了教学改革,当时的提法是“半农半读”,即半天劳动半天学产。这对学校、老师、学生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我们班是重点实验班。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住进了校外一公里远的树木园,开始了教学改革后的学习新生活。每日半天的劳动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是在林业苗圃具体实践林木选种、育苗、栽培。这种劳动看起来简单,干起来不易,要做到最佳更难,因为它要求既要有事业心、又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劳动技巧,是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的很好体现。我们从工人师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第三,植树造林。这既是学习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在。为了将书本知识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1966年春季,林业专业“六七”“六八”级同学参加了教学试验基地植树造林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距西安161公里、位于秦岭深山的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接着在林场以北十几公里海拔2200多米的平河梁上搭起帐篷,开始了两个多月的山地造林实践。当时食宿条件很差,在石山上挖坑造林更难。从开始的人均每天挖坑植树上十棵,到后来的几十棵,最后达到百余棵,经历了一个磨练、摸索、提升的过程,这其中有意志的锻炼、技巧的摸索、协作精神的发挥。总之,留下了大学生活中难忘的一页!

怀念西农

  尽管已毕业四十年了,但时常在怀念着西农。这种怀念或沉淀于独自思索中,或反映在同学聚会,或表现在与校友联络间,会以多种形式体现。因为西农四年的学校生活,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让我获得了科学知识、提升了思想品德、看清了人生道路,为后来步入社会并有所作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所以不时怀念西农,是由于:那儿有难忘的校园情。同学们一起交谈时,都会留恋、赞扬“西农”校园,这不仅指它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指它的内涵,是对它整体形象的回味、赞美。这儿有美丽的校园,面积广阔、布局合理、树木成荫、花草芳香,给人步入园林的感受;这儿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各种设施比较齐全,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尽力而为,尤其是学生伙食办得特别好,我的感觉是在学校就餐如同进了“天堂”;这儿有井然的教学秩序,从院到系到班级,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流程、质量评估,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衔接得十分紧密,体现了科学管理水平;这儿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学习认真、刻苦、纯朴,大家从来不浮躁、不偷懒、不自夸,而是将求知求学的强烈愿望认真落实到钻研好每门功课上。那儿有真挚的师生情。从院系领导到代课老师到班级辅导员,与同学心连着心,建立起了十分真诚情感。老师对待学生像子女,学生把老师当父母敬重。老师们不辞辛苦,通过编讲义、站讲台、搞辅导、抓实习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他们经常深入班级、学生宿舍,和同学们交谈、问寒问暖,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外出实习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跟班老师总是和同学们同行同吃同住,精心照料好每位同学。每到酷暑季节,一些老师总是自掏腰包带着我们到摊点吃西瓜,这种真挚情感一直至今不断。

  那儿有融洽的同学情。我们全班三十几个同学,不论是男是女、不管来自城市农村、每个人性格各有差异,但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学习共同的目标把大家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四年间大家相处得融洽、亲密,如同兄弟姐妹一样,思想上互相启迪,学习上互相勉励,生活上互相关照。我虽然家庭出身不好,但同学们并未歧视过我,还经常帮我放下思想包袱;尽管同学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班上还是给我评了助学金;经过班团支部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我还入了团,实现了多年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心愿。我为有这样的班集体而深感自豪。

  回忆过去,展望今朝,看到在原西农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衷心祝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时俱进,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白智民,男,1944年2月出生,陕西西安人。高级政工师。1968年8月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曾任陕西省文化厅厅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