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圆了我的记者梦
蒋建科 植物保护系86届毕业生
在母校喜迎80岁生日之际,我要向母校表达深深的谢意和祝福!是母校圆了我的记者梦。
母校是我永远挣脱不开的情结。自打记事起,站在我们蒋家寨村口的河渠上,就能看见三号楼的雄姿,听见学校的钟声。上小学时,能有机会路过西农到杨陵镇上逛一圈,比过年还高兴。上杨陵中学时几乎每周都要穿越西农校区,小伙伴们都念叨:能考上西农该多好!
1982年9月,我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82级2班。课堂上认真学习,每周末坚持回家劳动。那时印象最深的是系里每年举办的寒暑假征文,自己积极参与,从不中断,并多次获奖,在系里老师和辅导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写作热情不断高涨,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1984年12月,校报在校园里贴出招聘学生记者的海报,自己当天高兴得几乎彻夜未眠,当记者也是我从小就追求的理想。第二天一大早,自己将平时写下的18篇习作直接送到校报,主编夏鲁平老师笑着问道,校园里有四个投稿箱,你为什么舍近求远送过来?我激动地回答,不把稿子亲自送到您手上,我怕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校报张榜公布了录取的8名学生记者名单,当看到自己排在第一名时,简直都有点不敢相信。从此,夏鲁平、牛宏泰老师指导学生记者在校园开始采访写作,还为大家制作了记者证,为大家买来新闻方面的书籍,照相机也可以随时借用。夏鲁平老师见我对新闻的热情很高,还经常为我“开小灶”,单独辅导新闻写作。有一次,校报一个版竟然采用了我的3个稿件。夏鲁平老师还有意“放单飞”,创造条件让我去校外基地采访。
在夏鲁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党委宣传部张绍华等老师的鼓励下,自己把采访范围和发稿范围逐步扩大到校外和省级媒体,先后在《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陕西科技报》、《陕西农民报》、《陕西农村建设》、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和电台发稿108篇,对提升学校影响力,加速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实际采访中,自己发现农民朋友对实用农业科技需求强烈,能否组织同学们向农民朋友推广农业科技,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也使同学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我把这一想法向校团委书记陶乔萍做了汇报,得到陶老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面向全国农民朋友免费提供科技咨询服务,还在杨陵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点,同学们既能在科技示范点上具体指导农民,又能通过点上的情况采写新闻稿件,通过媒体广泛发布,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校团委的支持下,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还主办了油印刊物《农家信鸽》,由同学们自己撰写科技稿件,自己刻蜡板,自己印刷,自己发行。这一时期,同学们的新闻采写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孙益知老师带领我先后跑到白水县、商南县等地调研实习,掌握了桃小食心虫防治的技术;跟着张克斌、郭士英老师毕业实习,掌握了小麦吸浆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跟着冉瑞碧老师,学会了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和方法。在孙益知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10个科技示范点成功扶持起3个万元户,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派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我们的做法。《人民日报》1986年5月19日头版,中央电视台1986年11月等分别报道了我参与社会实践的做法和经验。1986年6月11日,在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全国大中专学生理想与青春夏令营征文竞赛”活动中,我以一篇题为“踏泥泞小路,播知识良种”的征文获得优胜奖,被刊发在当日头条位置。成为陕西省唯一一位获奖者,自己因此被选调到《人民日报》从事农业科技新闻报道。
毕业28年来,自己牢记母校老师的嘱托,在《人民日报》从夜班这个基层干起,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学习积累,以农业科技新闻为主线,以服务“三农”为目标,采写消息、通讯1500多篇,撰写社论、评论100多篇,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颁发的各种奖励100多个。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在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每当遇到困难,总会想起母校老师的教诲,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至今仍保存在办公桌里的10多本大学教材和笔记本,是我能在新闻界立足的根本,也是我在农业科技新闻领域取得进步的制胜法宝。
28年来,自己采写内参300多篇,其中100多篇分别得到中央领导同志以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其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源于学校1985年组织参加省政府举办的百名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自己撰写的22篇调查报告有一篇发表在《陕西农村建设》杂志上,两篇被省政府选送为内参件,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从此,我意识到内参的重要性,一直坚持内参调研写作不放弃。
2003年,我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汇集出版了《农业新闻学》专著,该书已经连续多年被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参考教材,得到业界专家学者的好评,为我国农业新闻学科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我还把自己4年系统学习的植物保护知识和新闻实践结合,提出“新闻小蜜蜂”论,引起《科技日报》关注,并刊发长篇报道。10多年来,无论是参与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创建和教学实践,还是受聘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为学生开设《农业科技新闻》课程。这些最基础的理念、方法和知识都离不开母校的良好教育和设计实践的锻炼。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7年12月4日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当我从世界银行副行长手中接过“杰出记者奖”的证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母校的培养。在人民网随后进行的专访中,自己详细的讲述了母校对自己的培养过程。
在建校80周年来临之际,衷心祝愿母校人材辈出,再创辉煌!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奋斗,为母校争光!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