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从早上一睁眼看到直播,就开始激动。整齐划一的步伐,铿锵有力的口号,威武先进的装备……看着这些很难不想到周恩来总理说的“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阅兵时每一个画面都直击心灵深处,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激动感从心底涌出,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想起来近三十年前,小学组织的排队去电影院看《地道战》。当时年纪尚小,每次看爱国电影时会激动,也会惊呼英雄们的智慧、果敢与无畏,然而未必能完全理解影片背后的深意。
今天,当我已为人师,看着这盛大的阅兵泪流满面,那些儿时的记忆瞬间被唤醒,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有些东西,它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反而会沉淀、发酵,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这,不就是教育的力量吗?它不是立竿见影的分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感悟,是需要我们“静待花开”的。教育的影响,往往跨越时空,在漫长的岁月中静静生长,最终在某个时刻喷涌绽放。
这些年,我在全国走过很多高校,和老师们反复讨论“课程思政”的落地之道。我们常常会困于:“咱这道理都对,但是为什么融入不自然?我已经把课程思政写得很细致了,为什么还是说不够落地?到底怎么样才算落地?”
说起这个,我又想起一件事。
2021 年,我第一次接到部队院校的课程思政培训邀请,内心异常激动。“部队院校”这四个字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蕴含着特殊的分量与责任。
出发前,我请教了一位资深军人:“以你长期在部队的感受来说,你觉得你们最需要的军官是什么特质?我知道肯定有很多特质,但是如果只能说一个词,你觉得部队培养的人和地方院校培养的人差别在哪?”
李侃侃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会议上发言
我本以为他会说“更坚定的信念”“更强的使命感”等等,毕竟他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但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后,他坚定地说:“牺牲。”他接着说,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时刻在准备牺牲。
这个答案让我怔住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觉得,“牺牲”这个词用得真狠。我们地方院校最常说的可能是“奉献”。他怎么脱口而出的是“牺牲”。
但是随即,我突然明白:牺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比起“奉献”,“牺牲”是“更坚定的信念”的落脚点,是“更强的使命感”的具体化体现。
这句话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也曾经是一名军人,后来在国有企业——我们市的被服厂工作。再后来,下岗了,从事的行业也与思政教育毫无关系。
但在我小时候,他只要在家,几乎每晚都会给我唱《红灯记》《沙家浜》,讲这些戏里的故事。那些英雄人物,那些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就这样通过父亲的讲述,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正能量的种子。
可能也是这些儿时的种子,让我在二三十年后的工作中,从第一次接触到“课程思政”这个词,就本能的觉得,这是对的,这是我的本分和使命,因此能够不顾一切去想要做好课程思政,并想方设法帮助周围的老师做好课程思政。
所以,那次对话之后,每次接到部队院校的邀请,我都会投入十二分的心力准备。这不仅出于对军人的天然敬意,更是因为我深知:这些军队院校教师培养的人才,将来会更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尊严。他们的纪律性、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常常让我深受触动。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让每一次培训都切实有用,能够为他们的育人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爱国方式——不是喊口号,而是从我的岗位入手,从我能做的事情入手,尽我所能去做好本职工作,珍惜每次机会,让自己的努力真正有助于教师培养人才。
李侃侃与陕科大镐京学院教师交流课程建设心得
回到更广泛的高校教育领域,课程思政之所以有时让人觉得“落地难”,很大程度上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未能将宏大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导。我们往往告诉学生“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这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这些情感和价值观,如何能体现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该如何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去践行这份“爱”?是像军人那样“牺牲”,是像科研工作者那样“攻坚”,还是像基层工作者那样“服务”?
再比如说,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建校90年来始终坚持在农村办大学的学校。这个数字看上去很轻松,又有谁知道这背后又是一代又一代我校教师连带着他们背后的家庭的坚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战场。
李侃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进行 AI 课程分享
那些阅兵式上的热泪,那些部队院校里的感动,那些培训课堂上的思考,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教育,是让理念成为行动,让行动成为习惯与品格,让习惯与品格影响到价值观,并传承。
就像阅兵场上每一个整齐划一的动作,都是日常严格训练的结果一样,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地,也依赖于日常教学中无数细微而具体的实践。
课程思政的落地,关键在于将那些宏大的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可践行的具体行为。它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里贴几句政治标签,而是要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浸润,像种子一样,悄悄地埋下,然后等待它在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或许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能送给这个时代、送给未来的、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简介:李侃侃,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我校课程思政培训团队负责人、杨凌示范区“最美教师”。
编发:陈欣悦
编辑:陈启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