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黄大卫研究员和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乐研究员在国际交流中心分别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DNA条形码可以改变人类认知物种方式吗?”、“飞蝗两型转变的基因调控”的学术报告,2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黄大卫研究员从目前在鉴定物种过度依赖于专家,过度依赖于形态学等问题谈起,讲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及重要意义。他着重介绍了DNA条形码国际组织的发起、运作、管理及研究进展;发展中的中国DNA条形码,并指出中国正成为DNA条形码研究的中心。此外,介绍了Barcoding的概念,并以大量数据、精美图片来阐述在诸如物种鉴定、物种年龄、胁迫调控的线粒体多样性、物种技术等方面的作用。最后,黄大卫研究员以榕小蜂DNA条形码为具体案例来分析DNA条形码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例如系统发育、榕小蜂寄主专一性、形态进化、生活习性进化、榕树与榕小蜂协同进化、COI多样性格局等。
康乐研究员结合他所领导的团队最新完成的有关蝗虫散居与聚居行为研究成果,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追溯了国内外对飞蝗聚集原因研究的历史;介绍了他们实验室的研究动态与基本思路,在植被行为、母性效应与化学物质调控等方面展开蝗虫基因调控原因所作的具体研究以及如何克服障碍。此研究不仅是对既有研究的补白,更是一种深化。项目研究组所发表的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同。研究发现了一些现象,如以蝗虫二型形态差异及多巴胺的表达途径来建立人类老龄化、抑郁症的一些模型等使得研究得以不断扩展。
与会师生还在报告会上与两位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报告视野开阔、研究深入、形象生动,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专家报告会会场
黄大卫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康乐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报告会会场
新闻人物
黄大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系统学、昆虫分子学、分子系统学、协同进化的研究。至2007年上半年共发表科研论文157多篇(其中SCI论文51篇),专著4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昆虫学报》主编、亚洲太平洋地区昆虫学联合会主席。
康乐,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长期从事草原退化与蝗虫群落动态关系的研究,。现担任国际昆虫学会执委,Insect Science主编,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编委。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