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记“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哈力娜

  编者按: 我校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工作秘书哈力娜·哈麦拉,在教育部“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中,进入前30强,获“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是陕西省惟一获此荣誉的辅导员。让我们一起走近她——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记“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哈力娜

  “缘于热爱,我愿意在这个岗位上奉献青春,缘于执著,我在这个岗位上实现着青春的价值。”                        ——哈力娜

  这短短的两行字,写在我校辅导员哈力娜工作手记的扉页上。字里行间,流露着爱心、决心,自豪感和满足感。

  这个从2003年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哈萨克族年轻人,以学生为本,用满腔的热情,源源不断的爱心,勇于创新的作风,在辅导员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弹奏出了一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乐章。她连续几年被评为学校先进个人,2007年被陕西省团委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0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09年获教育部“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是陕西省惟一进入全国30强的辅导员。

  勤实践  勇创新

  在我校的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哈萨克族知心姐姐!”

  “哈萨克族知心姐姐”是哈力娜利用QQ平台,为方便自己和学生沟通交流而取的网名。久而久之,这成了同学们对她的爱称。来之不易的爱称背后,凝结着哈力娜在学生工作中付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不顾在上海工作的男朋友的再三挽留,放弃在上海外企的高薪工作,2003年9月,哈力娜毅然跑回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当了一名专职辅导员。面对男友“辅导员工作既琐碎又艰辛,一辈子碌碌无为”的不解和疑问,她说:“我就爱这份工作,苦累我都喜欢!”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动力。因为有了爱,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勇气。满怀着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哈力娜一头扎了进去。她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努力开拓辅导员工作新领域,精心设计的“生日秀”、“我当家”、“爱心接力棒”等活动,使思政教育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小强,又长大了一岁,记着要学会大胆地讲话,不要害羞,大家不会因为你有口吃就远离你!一本《演讲与口才》送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相信自己!你一定会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的,加油!”

  无论贫穷或富有,每一级的300多名新同学,在生日的当天,都会在自己的QQ上收到哈力娜类似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6年来,有1800多名同学都收到过这样甜蜜蜜、沉甸甸的礼物,那承载着哈力娜对学生的希望,也满含着她对学生的爱。

  针对农林院校贫困生比例偏大这一现状,2004年,哈力娜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大学生创业中心并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创业中心联系到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了系列“我当家”活动,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靠自己的实力自食其力。05级地信专业夏向超同学就是创业中心受益的一员,他利用创业中心提供的平台顺利完成了四年学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071班学生杨俊业,家境贫困,大一期间,查出尿毒症,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哈力娜发起组织的“爱心接力棒”活动中,成功为杨俊业同学募集捐款近11万元,让他的青春生命得以延续。

  没有比实践更能教育人、锻炼人的活动了,哈力娜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005年8月由她组织的“沃土工程”科技宣讲团,走进渭南市、韩城市开展为期7天土壤科技服务活动,直接受益农户700余户。同年12月她同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生活567》栏目共同发起的“课本传递工程”大型公益活动,为青海化隆县捐助图书50000余册。2006年度和2007年度她两次带领学生走进秦岭保护区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7年3月,她组织全院师生开展“为失色的花朵添色”大型义务献血活动,共向咸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献血28000CC。哈力娜本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07年度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要做事  先做人

  “要做事,先做人。”做一个有远大理想、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哈力娜认为,一个学生,即使他学问再好,如果人品不好,也不会是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工作中,她牢牢地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了首位。

  03级赵帅飞同学家境贫寒,自卑心很强,独来独往,经常拒绝别人的友情和帮助。哈力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赵帅飞生日那天,她晚上悄悄地跟在赵帅飞身后,一直等他从图书馆学习出来,才将一个保温杯和一张卡片塞给赵帅飞,转身就走。“人穷志不穷,老师佩服你!学习学累了,趁热喝了它,明天再奋斗!”

  第二天,赵帅飞把保温杯还给哈力娜:“老师,鸡汤是甜的。”哈力娜会意地笑了:“把心灵的窗户打开,迎接空气和阳光,人生也是甜的。”没有说教,没有批评,哈力娜走进了赵帅飞的心里,帮他打开了心结:人生不是单打独斗,需要的是团结协作。

  在哈力娜的帮助下,卸下心理负担的赵帅飞,在学业上更上层楼,被公派到世界名校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留学深造。

  对孟祥登和和许成川两位同学来说,军训第一天让他们终生难忘。他们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军训结束后,兴奋地在校园里追逐。“这两位同学,真是对不起,老师忘了交你们怎么穿好军装了。”一个年轻的女老师不由分说地就帮他们整理好军装,告诉他们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哈力娜短短的一句话,轻轻的一个动作,把这两个体育特招生折服了。

  “老师,是你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我会永远记着您的!”这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黄同学毕业时对哈力娜说的一句话。大二时,黄同学由于失恋耽误了很多课程,达到了退学的重修门次,绝望之下,离校出走。哈力娜整整找了三天,才把他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男子汉,这么有骨气,还怕重修几门课程?”一席话激起了黄同学的斗志,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毕业时毅然选择做了一名西部志愿者,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做起了支教工作。

  像和风,像细雨,哈力娜以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爱心,在青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他们指点迷津,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集体,所带班级有3个被评为省级先进团支部, 22个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还有14名同学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

    用真情  洒甘霖

  在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有1000余名,其中以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居多。本身是哈萨克族的哈力娜,在做好自己学生工作秘书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了全校少数民族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哈力娜在生活、学习上处处关心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和他们相处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都爱围着她转,生活中、学习上的事都爱找她聊聊。对西藏和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哈力娜更是特别关照。她说,他们家乡离学校太远,自己要像家里人那样给他们温暖。每当节假日来临,她都会邀请他们聚一聚,谈理想、谈生活、谈学习。寒暑假的时候,她一定会找车送他们到车站,不回家的就邀请到家里吃饭。

  哈力娜不仅利用自己精通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英语的语言优势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还定期为少数民族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她每周面向全校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次“零距离交流”活动,使得有心理障碍和困难的民族生敢于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困难。活动实施以来,她已成功为40余名少数民族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在她的引导帮助下,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考取校内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度8人,2007年度11人,2008年度15人。

  哈力娜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她的关爱就像甘霖一样融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里,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兄弟姐妹拥有在异乡找到亲人的感觉。事实上,在哈力娜那里,有困难的人,都会享受到她亲人般的关爱。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资环学院立即与全院59名四川籍学生取得联系,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工作。哈力娜带领学院全体辅导员深入学生社区,使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大震过后,余震不断,作为邻省的陕西震感强烈。每次余震过后,哈力娜都能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社区,深入都学生当中开展安抚和引导工作。为有效组织全院同学开展避震工作,学院在南北校区操场成立了临时工作点,哈力娜连续一周日日夜夜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学院资环专业有一名来自重灾区的女生,地震夺取了她温暖的家庭。灾后学院经多方努力将她母亲——这名学生惟一的亲人接到学校。为帮助她们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哈力娜直接和他们母女住在了一起,陪她们聊天,吃饭并亲切称其母亲为“大姐” ,又跑前跑后为这名母亲联系工作。

  灾难是无情的,但是爱是有情的。在哈力娜的努力下,这对母女的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

  甘平凡  乐奉献

  从最初的激情万丈,到走出工作中的困惑、迷茫甚至困顿,一步步成长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辅导员和良师益友;从一个年轻女孩到有家有口,这些年来哈力娜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她的工作身份一直也没有改变,那颗甘愿在平凡的辅导员岗位上乐于奉献的心灵也一直没有改变。

  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和留恋,让哈力娜放弃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放弃了调离岗位的机会,婚期拖了一次又一次,已30周岁的她至今还没有孩子……

  为了尽快熟悉学生,她能顶着烈日和新生一起军训;为了关心学生,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放弃了许多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放弃了安逸、闲适的生活状态,放弃了很多很多……但是她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每当看到学生一个个走出自己的路,取得各种各样的成绩,她脸上写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欣慰和自豪。

  全院1648名学生,哈力娜都能熟悉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道出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许多人佩服她的记忆力,但是哈力娜清楚,这不单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她用真心、用爱心的结果。每年的暑期招生刚结束,她就跑到学院讨要学生名单,在每个新生报道之前就掌握相关情况。

  哈力娜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对学生的细微爱心和点滴关爱,像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少数民族辅导员,学生在学习之余都愿意找她交流谈心。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哈力娜会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到自己的工作笔记上,然后再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她都会和学生一起商讨解决,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了为止。

  绝大多数专职辅导员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从学校到学校的简单人生经历,缺少社会和专业背景的空洞说教,很难满足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当别的辅导员都捧着专业书、英语书为进一步深造努力时,哈力娜却捧着《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形势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狂啃,这一啃就是6年,成为目前学校资历最老的专职辅导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哈力娜,在辅导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虽劳而无怨,虽苦而无憾,她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心田。她,默默地、辛勤地耕耘着,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她的学生们;她,像燃烧的红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教育事业融入了生命,实现着一名辅导员无悔的追求。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