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我校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迈进》、《科技富农主力军》、《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陕西千余村官西北农林科大“充电”》、《科技惠农的“杨凌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至今,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关于我校探索和实施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报道多达240余篇,每个月平均5篇。

  2005年以来,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在总结、凝练建校70多年来科技推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构想,并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密切配合,形成了以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载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总结大学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户、农民有机结合的模式与机制,为新形势下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进行积极尝试。

  学校围绕陕西及西北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示范基地,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培训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新型农民,构建多渠道、全方位、高覆盖、快反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为了做好科技推广工作,学校还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设立科技推广处、单列“推广教授”岗位、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每年划拨10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等,鼓励科教人员踊跃投身推广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新模式实施近四年来,我校各示范基地累计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50多个,培训指导农民200多万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项,累计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

  农业高校为什么要做科技推广工作?具体是怎样做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如何进一步完善新模式?

  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报纸、网络、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纷纷派出记者采访我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专家教授、广大农户、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各级政府负责人,从不同角度反映新模式的实施情况,其中大多数稿件发表在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重要媒体上。

  2009年4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在第1版刊登记者刘琴、余冠仕、柯昌万的通讯:《科技惠农的“杨凌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农业科技纪实》,其配发的短评中有一段话代表了新闻媒体对我校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评价:“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新时期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专家进田间地头、科技出效益、农民得实惠的‘三赢’之路。”

  新闻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我校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关注,也将促进我校对这一新模式的深入探索和总结。


人民日报记者(右)、科技日报记者(中)在采访从我校农业科技推广中受惠的白水县果农赵耿生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