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经管学院: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近日,经管学院张寒教授主持申报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陈伟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人为干预影响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十四五”以来学院获批的第5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第8篇高水平期刊研究论文,两项指标均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紧跟时代步伐,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校党委关于“四个有组织”的决策部署要求,找准学院事业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发力点,在创机制、凝方向、造平台、强服务方面谋实策、出实招,有组织科研成效初显。

创机制:让有组织科研“有章可循”

科技创新,制度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要实现突破“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十四五”以来,经济管理学院为加强实施有组织科研,不断改革原有的分散型、作坊式、个体化“单兵作战”科研机制,向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引领、以制度为支撑的集群式、共享型、组织化“协同作战”的运行模式转变。

学院先后出台《经济管理学院“十四五”人才(团队)培育及学科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级项目申报激励办法》、《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经济管理学院高质量期刊指导目录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切实发挥科研政策导向作用,有效激发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凝方向:为有组织科研“汇聚合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必须依托学科集群建设,推动不同学科团队融合发展”。经济管理学院立足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跨学院、跨学科强化内部优质资源的统筹整合,形成了有组织科研的崭新增长点。

学院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前沿热点和重大问题,在农业产业经济、农村金融、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贫困与反贫困、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等方向凝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同时紧扣国家“数字农业建设”和“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战略要求,推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经济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以及学校农林水等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培育形成数字农业、食物经济与贸易等新型交叉研究方向。

秉持“聚焦大团队、培育大项目、催生大成果、提升创新力”的工作思路,组建“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创新团队”、“乡村振兴金融政策创新团队”和“农业经济与管理创新团队”3支科研创新团队;围绕林业经济与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学科建设方向,培育2支科研创新团队。同时,为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反哺科研创新,学院设立“2支教学团队+4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团队”,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团队互促共进的发展新格局。

造平台:创有组织科研“联动载体”

“开展有组织科研,必须要有抓手、有载体,才能形成投入产出联动机制,这个抓手和载体就是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人才、资金、条件等创新要素,研究任务具体,建设目标明确,在平台上建团队,并开展有组织科研,也能快速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此破解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和省部级基地建设,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陆续建成中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中心、陕西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基地、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应用经济研究中心、信用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农村金融研究所等5个校级研究中心;工商管理研究中心、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中德农业与食物经济研究中心等4个院级研究中心。同时,紧扣我校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依托农林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新建成行为经济与政策模拟实验室、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等2个实验室,为服务有组织科研提供强劲的平台支撑。

强服务:为有组织科研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力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经管学院加强以国家级项目申报为抓手,统筹内外资源,聚焦“三个坚持”,全力为做好有组织科研提供强有力的管理与服务组织保障。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突出申报重点。通过科研大数据常态化监测,摸清各相关高校科研底数,在各类重大项目申报前坚持“定向组织+自由申报”相结合原则,认真研究申报指南,定向组织科教人员组建申报团队,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二是坚持多元联动,加强申报指导。学院充分发挥各方外援力量,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邀请国内外知名农经专家对国家级项目申报材料实现全覆盖审读和指导。同时,学院通过举办“后稷讲堂”、国际论坛等形式强化与校外资源联动,加强学术交流,推荐研究成果,每年邀请100余名专家学者走进学院开设专题讲座。三是坚持全程跟踪,把握申报节奏。学院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明确国家主管部门、学校、学院、科研申报人员协同工作要求,制定项目申报过程进度表,扎实推进项目申报管理全程跟踪,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为充分释放科教人员的创新活力,学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科研团队与成果绩效评价改革制度,坚持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在人才引进、年度及聘期考核、绩效奖励等关键环节,注重科技成果质量和社会贡献,同时实施分类管理模式,激发科教人员协同创新,提升团队协同攻关的内生动力,着力破解科研成果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通过实施上述系列有组织科研推进举措,学院科教事业发展初显成效。“十四五”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提前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人才培育及团队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人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室主任2人、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获批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首次获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首次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要奖项6项、在国内外高水平G1期刊发表论文8篇,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乘风破浪正当时,快马加鞭自奋蹄。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教人员创新活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完善交叉成果共享机制,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质量国际化发展战略,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以高水平、有组织科研自立自强谱写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编辑:张晴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