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教育科技合作,坐落于古丝绸之路起点、农神后稷故里的我校,携手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十载耕耘结硕果。从初创时的59家成员单位,到现如今覆盖19个国家的130家成员机构,联盟的“朋友圈”不断扩容,犹如璀璨星河,汇聚起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的磅礴力量。
10年前的种子,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联盟正以实际行动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架设民心相通桥梁,壮大多边合作平台,播撒科研推广火种,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篇章。
深化交流交融——教育合作谱就新篇章
7月10日,塔什干分校教学楼正式启用的新闻视频一经发布,便刷爆朋友圈,引发校内外广泛关注。
我校塔什干分校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的首家大学分校,是中乌两国教育界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在畜牧、园艺、农业管理等专业学位领域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完成两批次51名学生的录取工作。
除此之外,学校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设立中哈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双学位项目,被纳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哈双边成果清单,已有两批次7名学生来校入学深造。
与北哈萨克斯坦大学设立畜牧专业、农业硕士专业双学位项目,接收该校3批次共23名学生来校交流学习。
设立“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项目,累计招生193人,选派138名学生赴哈萨克斯坦等国高校及科研单位交流实习,其中5名学生获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接见,2名学生在实习期间攻读并取得农学专业第二硕士学位。
学校持续为丝绸之路沿线培养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海外实践经验的“专业+语言”复合型国际化农业人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留学生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学校累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千余人,目前在校留学生89%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开展的“感知中国乡村”知华友华主题教育,探索形成了具有西农品牌特色的留学生“三农”实践育人模式,202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名留学生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授予“感知中国”宣传大使。
与此同时,依托学校获批的农业部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运用“5G+”直播等现代培训手段,联合南京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丝路联盟成员单位连续举办16期“上合大师班”系列活动,累计培训中外专家学者600余人次。今年4月,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首期在华培训项目落户我校,194名巴基斯坦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结业。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合作共建孔子课堂,举办“年轻人眼中的中国”等中白学生交流活动20余场,学生人数达300余人;获批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共吸引白俄罗斯和越南等国230余名学生参加在线学习。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建成塔什干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全年培训100余人次。
这一桩桩一件件教育合作,无不彰显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国际化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的坚定步伐。
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多边科技合作大平台
6月18日,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揭牌仪式在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举行。该联合实验室于2024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由我校和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赛福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
联合实验室聚焦中亚旱区农业核心挑战,重点围绕旱区农业,围绕作物育种、作物高效生产、现代畜牧科技、农业节水灌溉、盐碱地治理、食品加工和安全六大研究方向,开展联合研发、应用示范、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合作,聚力打造中国—中亚旱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科技研发平台、人才培养高地和示范推广基地,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
揭牌仪式上,校党委书记黄思光表示,实验室建设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关键举措,对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校方将持续深化与共建单位合作,聚焦区域农业共性问题,推动创新成果惠及各国。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把握上合组织提供的发展机遇。
学校中哈作物绿色生产联合实验室获批陕西省“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北哈萨克斯坦大学联合建成中国—哈萨克畜牧业联合实验室。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联合建成中吉植物病虫害研究中心,与北哈萨克斯坦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建成中美哈水资源研究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建成中乌智慧农业6个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获批中乌、中塔等政府间合作项目5项,推动设立中哈谷物品质检测认证中心、有机认证中心。
推进互联互通——海外示范园结出累累硕果
独行快,众行远。依托丝路科教联盟,学校围绕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畜牧兽医、盐碱地治理开发、食品加工等领域,先后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6国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主导建立了“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新模式。
一个个跃升的数字,写就一份成色十足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建设序列。与示范园外方合作单位共同制定7项作物生产标准、11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联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白俄罗斯示范园组织开展多点试验,“西农XN198”小麦品种已进入白俄罗斯品种审定流程。
我校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采用太阳能驱动,为解决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建立了“高校+企业”需求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吉尔吉斯斯坦示范园推广学校成果“苹果专用授粉树品种”以及“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实现提前2年结果,受到吉尔吉斯斯坦总理扎帕罗夫的高度肯定,双方一致同意将扩大在吉尔吉斯斯坦种植面积。
在盐碱地治理合作领域,开展了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节水控盐灌溉技术示范、抑盐栽培模式优化及新型土壤改良剂应用等系列科研攻关。
在中塔数字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园,中国现代农业生产中成熟先进的关键技术和农机装备,分别被引入首都杜尚别和第一大工业城市苦盏,为助推当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示范新样板。
在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学校与爱菊粮油集团深度合作,以科克舍套为核心示范区,大规模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等绿色高产技术,较当地品种最高增产60%,在哈形成年均150万亩的订单农业新模式,建成包含10万吨面粉加工厂、30万吨油脂加工厂和百万吨级粮油物流集散中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推进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2.0版本建设工作,为提升区域粮油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示范样板,带动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作为。
十年,是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未来的新起点。
十年来,丝路联盟先后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波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成功举办了十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合作论坛,成立了中俄农业教育科技合作联盟、小麦创新联盟等功能细分的6个子联盟,农业农村部认定联盟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之一。经过十年的发展,联盟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教育科技领域深化合作、互利互惠的重要大平台。
丝路联盟秘书长、校长吴普特教授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精神,重点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科教合作。通过持续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维度,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农业国际合作新格局。让“一带一路”科教合作的种子在广袤丝路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西农智慧”和“西农方案”。
编辑:李晓春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