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回想我在凤岗通讯社的这四年,一时半会儿竟还不知道从何讲起。论文笔,凤岗通讯社有太多妙笔生花的同仁;论“新潮”,我似乎没能玩转五花八门的网络热梗;论经历,我也没有经历过特别重大的采访任务——但这四年,从广播台新闻广播员,到新媒体中心微博组负责人,再到本科生记者团文字记者,几经辗转,我竟始终未离开凤岗通讯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也许,真的是因为热爱,支撑着我走过了这五味杂陈的记者岁月。
李佳翊的个人工作照
与你初识:广播台里练功忙
还记得那个金色的秋天,带着对播音员的向往,在鏖战五轮面试后,我终于进入广播台,成为一名见习新闻广播员。广播台采取以老带新的“师徒制”培养模式,每位萌新都有师兄师姐负责培养和训练。
进台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这里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无数次被师兄师姐提醒我们是“广播台”而不是“广播站”,广播节目出错覆水难收,尤其是人名地名机构名,一个字也不能错。广播台的工作紧张而忙碌,新闻节目广播员必须在4点前摘取学校新闻网上当天最新的新闻,以最快的速度编制广播稿、熟读稿件、调试设备,当晚下课铃响便要进行《新闻直通车》节目直播。直播完成后,紧接着就要准备录制第二天的午间长新闻《听天下》节目,常常吃不上晚饭,工作到晚上九十点是常事。
作为见习记者,我们不能直接参与播出节目的录制,而要从录制广播“小样”开始不断练习,半年后通过“终审考核”才能正式参与播出节目的录制。广播节目的质量要求远比想象的严格,犹记得,清晨和傍晚在操场主席台雷打不动的发声训练;犹记得,为了培养播音的“新闻感” ,每天坚持不懈听读中央广电总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犹记得,因为“小样”里几个始终改不掉的错音和“口水音”懊恼不已……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我已竭尽全力,但我在播音技术上的提高始终很慢,繁忙的训练和紧张的工作环境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终于,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广播台。犹记得离开那天,我站在风雪交加的三号楼下,拿着入台时我的师傅给我的信,泪如雨下。
成长之路:屏幕背后有我们
正当我万念俱灰之时,我在公选课列表里偶然发现了《新闻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了记者“进修”之路。在这门公选课上,我初识了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各自的传播特征、网络舆情应对的各种方法等,对于学校宣传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令我兴奋的是,授课的王婷老师、也是凤岗通讯社指导老师之一向选课同学们推荐了凤岗通讯社新媒体中心的空缺岗位——学校官方微博运营团队还需要新成员加入。
就这样,机缘巧合下,我又加入了凤岗通讯社的新媒体战线。
微博平台的运营工作细致而琐碎,每天都有一定量的帖子需要发出,每个类型的帖子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必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而且全年无休,无论如何都不能断更。于是,积累话题便成了最重要的工作,从校园生活里的美食美景,到学习考试,再到通知新闻、节庆假日、社会热点,不一而足。“我们的任务是竭尽全力地让同学们感同身受,而不是让读者质疑‘这账号到底是不是活人在运营’”,学长的话至今我仍铭记在心。
李佳翊组织考研百日倒计时加油活动
不久,我有幸成为微博平台运营负责人。工作变得更多了,需要培养学弟学妹们、监督平台发布的内容质量;需要组织本组成员参与凤岗通讯社整体的宣传工作;需要关注平台舆论风向,发现舆情及时上报;需要联络社内其他各组同学,帮忙完成采访时的摄影摄像任务……
在负责人任上的一年半里,有园艺学院毕业送水果登上热搜的欣喜,有校运会实时追更报道的团结协作,有平台粉丝迟迟不涨的无奈与沮丧,甚至有错报“新闻”闹出大笑话的惊恐与懊恼……所幸,凤岗通讯社宽容而不失严谨、活泼而又不失认真的老师们始终鼓励着我、教导着我,让我有勇气面对种种困难,带领微博组不断向前。
再启新程:妙笔生花续华章
经过两年多的摸爬滚打,我虽然已经熟悉了微博运营的日常工作,但因为我自己平时不使用微博,所以很多时候,这份沉重的职责让我力不从心。从微博平台运营负责人光荣“退休”后,我一度犹豫究竟是否应该继续留在凤岗通讯社,直到本科生文字记者团的师姐因为我曾经投稿的两篇新闻报道“登门造访”邀请我加入,“这次,真心期待你为了热爱而来”——我真的热爱新闻工作吗?我想,我的答案毋庸置疑,起码三年前那个雪地里泪流满面的小子是这么认为的——我一定会继续做一名记者,继续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在文字组,我重新参加系统性新闻写作培训,了解新闻图片拍摄与编辑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好深度采访、如何刻画新闻人物;我与战友们一同奔赴秋播的试验田、人头攒动的农高会、别具一格的钢琴课,笔耕不辍,坚持记录校园的点点滴滴。难以忘记,农高会采访现场“量子波动速记”的我们;难以忘记,为了第二天的现场报道,深夜0点摄影记者还在帮我调试设备,难以忘记,宣传部靳军老师亲临现场,手把手教我们补拍新闻照片……
李佳翊和微博运营小伙伴的合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与撰稿的《这门选修课,一座难求!》《这个竞赛,让我们懂得什么叫“锄禾日当午”》分别获得凤岗通讯社2024年年度新闻二等、三等奖——这次,我终于选对了赛道。同时,作为一名已推免本校研究生的凤岗人,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我有幸继续在凤岗通讯社研究生记者团发光发热,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贡献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李佳翊向钢琴课采访对象赵清老师请教
这就是我与凤岗通讯社的故事。也许,我不是社里最闪耀的那颗星,但这里一代代优秀新闻记者闪耀的光芒,照亮了我成长的路。愿我也能和优秀的师兄师姐们一样,“以铁肩担道义,用妙笔著文章”,因为,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作者简介:李佳翊,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1级本科生
编发:陈欣悦
编辑:陈启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