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4月13日,春意盎然的杨凌迎来了一场体育与农业交织的盛会。首次参与杨凌马拉松的宝鸡大学生王佳伊以2小时10分21秒的成绩完成半马比赛,并在采访中分享了“赛道即课堂”的独特体验。
“这条赛道像一幅动态画卷,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农业发展的心跳。”谈及参赛体验,王佳伊难掩兴奋。作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杨凌马拉松的赛道设计深度融入农业基因:从展示智慧农业技术的示范园区,到见证“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成果的自贸试验区,参赛者在21公里的奔跑中完成了一场沉浸式农业科普。
最令王佳伊触动的是穿越我校的赛道段落,“校园里的创新育种展板、实验室外加油的师生,让奔跑变得更有使命感。”这种设计恰恰体现杨马“以赛为媒”的理念——据统计,本届赛事吸引超2万名选手参加,其中高校学生占比达34%,赛道途经的3个农业科教地标成为选手社交平台的热门打卡点。
尽管自评成绩“在意料之内”,这位大二学生更看重精神收获:“马拉松教会我在痛苦中坚持,就像农业科研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她将训练经历与农学专业结合,建立起独特的认知体系——制定训练计划如同设计实验方案,营养补给对标作物生长要素,甚至将赛道坡度变化类比农业地形研究。
对于马拉松新人,王佳伊给出“产学研结合”式建议:从装备选择到能量补给,从训练节奏到心态调节,每个环节都需科学规划。“就像现代农业不能只靠经验,更需要数据支撑。”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恰与我校“知农爱农”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
随着王佳伊冲过半马终点线,她在朋友圈写下:“用脚步丈量过的农业创新之路,比课本更生动。”这或许正是杨凌马拉松的深层价值——当2万名跑者的足迹串联起农业硅谷的创新地标,体育赛事便成为传播农耕文明、激发青年学子的新载体。
据悉,赛事组委会正计划与高校联合开发“马拉松+农业研学”课程,让更多人在奔跑中读懂“大国三农”。
作者简介:苏静超,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学23级本科生
编发:潘安琪
编辑:万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