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4月13日早上7:30,杨凌农科城马拉松在农展广场的枪响中激情开跑,这场赛事吸引了全城的目光。在这场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赛事背后,有一群特殊的跑者,他们身穿红色运动服,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竞速选手并肩前行,他们就是本届赛事的 “医疗跑者”——一支由46名专业急救人员组成的移动护卫队。
赛道中的医疗跑者与其他参赛者并肩前行
随风奔跑,安全是方向
赛道上,佩戴红色急救腰包的医疗跑者十分引人注目。跑步本应轻装上阵,为什么有人会额外增重?只因他们是本届赛事的 “医疗跑者”——一支由46名专业急救人员组成的移动护卫队,他们的急救腰包里不仅配备了常规的急救物品,如绷带、纱布、创可贴等,还根据赛道需求准备了能量胶、液体盐丸、保温毯等补给物资。医疗跑者徐静静解释道:“有些人第一次吃不惯能量胶,所以我准备了巧克力,还准备了士力架、津贴,能及时缓解参赛选手肌肉疼痛。”
医疗跑者佩戴的急救腰包
医疗跑者们不仅需要坚持长跑训练,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医疗急救技能。他们的选拔有着严格标准,拥有有效医师执业证及医师资格证的在职医师,或拥有护士执业证及护士资格证的在职护士,需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非医务人员则须拥有 2 年以内由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 AHA 急救证书,或红十字会急救证。同时,要满足组委会向相应赛程选手所作的年龄限制、参赛经验要求,且比赛前 2 天内没有连续参加半程马拉松或以上的赛事计划 。为了胜任这一特殊角色,许多医疗跑者的月跑量达到了300公里以上。
徐静静,一位来自西安的幼师,便是众多医疗跑者中的一员。2024 年,她参加并通过了心肺复苏(CPR + AED)培训。今年年初,徐静静借助西安市红十字会的渠道,成功报名成为杨凌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程的医疗跑者。在此次杨马赛事中,徐静静不仅突破自我,将个人 PB(个人最好成绩)提升了 17 秒,还在奔跑途中积极履行医疗跑者的职责。
医疗跑者徐静静(左二)与被救助者合影
比赛过程中,她时刻留意着身边跑者的状态,一旦发现有选手抽筋,便迅速上前为其补充盐丸电解质;对于经验不足、节奏紊乱的跑者,她耐心地指导他们科学调整节奏。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总结了一套“评估-鼓励-救护”三步工作法:先评估选手的身体状况,再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最后在必要时提供紧急救护。
“随风奔跑,安全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急救包挎在身旁,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 这是医疗跑者的真实写照。
速度与生命 精准来平衡
医疗跑者的任务不仅是奔跑,更是守护。为保证46名医疗跑者能够服务于全赛程,他们全程的速度必须稳定在自己的配速区间,不能快也不能慢。
来自西安市胸科医院的护士何仪就是半程马拉松医疗跑者的一员,她的配速段是2:45-3:00,属于慢速区间,处在队伍末端,她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晕厥、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跑步过程中要及时干预。确认选手状态良好后就会多加鼓励,让选手慢慢跑起来;如果状态不佳,我们会建议他们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接受检查。”
除了对发生意外的选手提前干预,面对已处于紧急状况的选手,医疗跑者也会在第一时间报告卫健委指挥中心后立刻展开急救,为后续救援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不建议盲目追求PB,身体健康才是跑步的目标。”何仪建议道,医护人员眼中的马拉松不是一场体能极限的冲刺赛,而是追求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
医疗跑者何仪(右)和同伴结束比赛
作为医疗跑者,这是职责;而作为跑者,他们走出了全民竞技,体现的更是那份不以成绩为先的奉献精神。正如安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兀花妮所说:“马拉松不是拼命冲刺,而是要让所有人安全回家。”
兀医生并不是第一次担任医疗跑者,此前在安康马拉松的赛场上,她曾成功救助了一名参赛者,有丰富的实践和临床经验。此次比赛中,她所在的配速段是2:00-2:15,参赛选手均实力雄厚,紧急情况发生较少,但兀医生表示依旧不能掉以轻心,“赛道上的救助和医院的医疗工作还是有区别的。赛道上情况紧急,人员又杂,对急救的要求更高,要把人及时交给医护人员或者志愿者涉及多维力量的守护,我们只是其中一环。”
医疗跑者兀花妮(右一)圆满完成任务
多维守护,“医”路更前行
“医疗跑者作为‘移动哨兵’,与固定医疗点形成动态呼应,共同构建起覆盖 20 多公里的生命守护链。”功蓝天医院的侯涛涛医生说。医疗跑者并非独自奋战,在赛事全程,医疗团队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响应能力。
据了解,本次赛事的医疗保障团队总计接诊近 1100 人次。伤者所遭遇的伤情,主要集中在外伤、扭伤、肌肉拉伤以及肌肉痉挛等方面。其中,有 24 人因伤势相对较重,由 120 急救车紧急转运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些患者病情均已平稳。
如此令人安心的结果,离不开赛程中来自各方的多维守护。杨马赛道沿线设置 24 个救护点、4 个救护站、5 个流动救护组及 1 个酒店保障点,投入 62 辆保障车辆,全程配备 48 台 AED、24 台除颤仪。此外,还投入一台自行车 AED,每人负责约 6 公里路段,以便医护工作者能第一时间投入抢救。
赛道旁,来自我校医院、武功蓝天医院、杨凌示范区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医疗志愿者严阵以待;赛道外,救援队负责通信保障,公安铁骑实时开道清障,医药企业免费提供赛后服务,他们共同构建了一张立体的马拉松赛道防护网。
医疗工作者救助受伤参赛人员
受伤参赛人员在沿途救护车上接受临时救助
来自我校医院的医疗志愿者赵建华分享道:“我负责在规定区域内做引导工作。对于脚抽筋、腿酸胀、膝盖痛的症状轻微选手我会引导他们到喷药和按摩点,而像一些擦伤需要包扎的选手就需要搀扶其到达指定医疗点救助。”
我校医院医疗志愿者赵建华坚守岗位
当选手抵达半程马拉松终点,接力救助仍在继续。九为健康企业的工作人员早已就位,为参赛选手喷药、包上保鲜膜。工作人员说道:“参赛选手跑完以后会出现关节和肌肉痛的情况,喷上我们活血化瘀的药,明天早上起来的状态就会很好。”
医药企业工作者免费为选手敷药
在杨凌马拉松的赛道上,医疗跑者们用脚步丈量赛道,用责任守护生命。他们不仅是赛事的守护者,更是马拉松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互助”与“坚持”的真谛,为这场农科盛事增添了温暖与力量。正如他们所说:“马拉松的意义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安全与坚持。” 他们用奔跑的身影,为每一位选手点亮了通往终点的希望之光。
作者:王锦丽,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宗雪,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刘佳倩,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编发:张晨茜
编辑:卢芝颖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