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暨朋辈辅导论坛在广州召开,我校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符丹教授受邀出席,并作了题为《赋能与成长:积极心理学驱动下朋辈心理辅导范式转型》的专题报告,系统分享了学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符丹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深入剖析了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包括重“治”轻“防”、重“病”轻“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难等问题。着重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她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手持微光,温暖同行”的成长同行者,强调其“双重身份”——既是助人者,也是与被助者同一层级的“同伴”。这种“志愿者”身份而非责任义务的定位,旨在让支持不带压力,让关怀更加纯粹。
在分享交流中,符丹教授着重介绍了学校积极心理育人模式。重点阐述了学校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通过采用模块化体验式教学、小班集中授课、菜单式自助选择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并紧密结合集体研讨与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得以显著增强,从而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特色活动如结合24节气寓意的“四季心语”团体辅导、面向研究生群体的“研路心晴”优势探索系列,以及根据各学院专业特色定制的团体辅导,均体现了“发展赋能”的核心思路,为积极心理育人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悉,学校自2017年起便开始探索构建积极心理育人模式,实现了从干预转向预防、从解决问题转向培育素质的范式转型。心理中心于2019年获批陕西省高校首个“积极心理学工作室”,2021年被授予“省级示范工作室”。2023年,出版十四五规划教材《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成长》。至2024年,“四季心语”、“研路心晴”等系列发展赋能型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已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广。
报告以“萤火微光,愿为其芒;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结,展现了心理工作者的情怀与坚守。本次分享不仅展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积极心理学应用领域的领先探索,也为全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西农经验”。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